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歷史館展覽回首中國百年發展(附圖)
*****************

  鴉片戰爭戰敗及一八四二年《南京條約》的簽署,揭開了中國歷史新一頁,在往後的一百六十多年間,中國經歷了不少重要事件,細訴著這個東方文明古國面對現代世界風雲激蕩的種種變遷。適值今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香港歷史博物館由明日(九月二十三日)起,至明年一月四日舉行「百年中國」展覽,與市民一起穿越時空,重溫中國近代史篇章。

  展覽開幕禮於今日(九月二十二日)舉行,行政長官曾蔭權蒞臨主禮。其他主禮嘉賓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呂新華、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馬英民博士、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以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馮程淑儀。

  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協辦及香港歷史博物館籌劃。透過約一百七十組文物、百多幅歷史圖片及珍貴的歷史紀錄片段,闡述中國過去一百六十年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方面經歷的巨變。

  二十世紀之初,中國在列強「瓜分」和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城的陰霾下,踏進了新的世紀。清末在亡國危機的驅使下,不少志士仁人曾經提出改革的建議,包括自強運動和戊戌變法,卻未能取得成功。隨後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至中國共產黨的崛起與新中國的成立,採用的方法或許不同,但復興中華的目標則同出一轍。

  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共在北平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與全國各地的民主黨派、民主團體及無黨派人士共商國是,通過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定國旗和國歌,選出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同年十月一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平,改名北京。至一九五一年底,除台灣、香港、澳門及少數沿海島嶼外,實現了全國統一。

  新中國成立後,展開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從總路線的提出,以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推行,國民經濟一度嚴重失調。同時期展開的肅反和反右運動,使中國長期陷於群眾運動和階級鬥爭的漩渦之中,「文化大革命」令全國陷入十年浩劫。一九七六年毛澤東逝世,江青等「四人幫」被捕,翌年鄧小平復出。這段二十多年來的社會主義探索期,在不斷總結和調整下告一段落。

  一九七八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政策,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的市場經濟轉型,開闢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同時亦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發展經濟生產力成為施政重點。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國營企業亦引入股份制,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全國工業總產值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加。設立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港口城市成功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鄉鎮企業則使農村地區收入增加,縮小城鄉差距,國家整體實力不斷增強。

  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個十年,「接軌」成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詞。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較三十年前改革開放時增長了十倍,進出口總額增長了七十倍,國家外匯儲備增長了近五千倍。中國於一九九九年在西安揭開西部大開發的序幕,包括了四川、雲南、新疆、西藏及內蒙古等十二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佔全國面積百分之七十一點四。其中以二○○六年竣工的青藏鐵路最為矚目,首次在高海拔的西藏地區架設鐵路。國家的城鄉經濟持續發展,至二○○六年正式廢除了農業稅,中國農民從此告別了二千六百多年的田賦。中國製造的產品行銷世界,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由一九九九年「神舟號」太空飛船首次試飛,至二○○七年首顆探月衛星升空及二○○八年中國人在太空漫步等壯舉,標誌著中國在科教興國上所取得的成就。同年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行,成為舉世矚目的盛事,足證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活力充沛的新興大國。

  為配合是次展覽,歷史博物館將舉辦一系列講座,包括九月二十七日的「建國六十年座談會第二講:六十年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十月十日的「回歸後國情教育的發展」、十月二十四日的「『百年中國』展覽籌備與製作介紹」,以及十二月五日「二十世紀的中國 ─ 歷史的回顧與今後的展望」。以上講座均以粵語進行,免費參加。詳情可致電二七二四  九○八二查詢。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百年中國」展覽入場費星期四至星期一為二十元,星期三為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可獲半價優惠。

  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址http://hk.history.museum/或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亦可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



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9時30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