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新聞處全心傳意 見證香江大時代(附圖)
*******************

  從介紹沙田望夫石到向世界推廣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過去半世紀,政府新聞處和香港市民一起,經歷過一九六三年的水荒、製造業的興起、一九九七年的回歸,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及變遷。
 
  為了紀念部門成立五十周年,政府新聞處舉辦「全心傳意50年」展覽,展出大量珍貴歷史圖片、獲獎宣傳短片,以及各式各樣由該處出版的政府刊物,不僅展現新聞處過去半世紀的蛻變,也如構築時光隧道,帶領大家回顧香港的大時代。

  展覽在二零零九年九月十五日及十六日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三十分,假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舉行,免費入場。屆時展出的新舊圖片共200幀,大部分按時序排列,方便參觀者了解新聞處的發展及香港的轉變。

早期運作難得一見     
 
  大家可從展品中看到難得一見的新聞處早期運作情況。例如一九六六年,該處邀請電影演員關南施,演出根據民間傳說改編的彩色古裝短片《魔法石》,以故事型式介紹望夫石的由來。

     展覽同時展現六十年代香港的社會面貌,重溫市民當年的生活:製造業興起、工人「穿膠花」,以及一九六三年發生嚴重水荒,每四天才供水一次等。

  到了七十和八十年代,新聞處在功能和規模上快速發展。香港首次獨立參加一九七零年三月在大阪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當時的展館由新聞處設計展覽組設計,構思源自香港的「大眼雞」漁船,以數片大船帆結合現代化結構,融會中西文化特色。

  其他屬該年代的圖片,還包括一九七二年推行的「清潔香港運動」,在中環天星碼頭擺放大型垃圾蟲,及新聞處人員八十年代在中環拱北行新聞處舊總部,颱風襲港期間值班工作,向傳媒發放相關消息。

  八十年代末,政府推動歷來最龐大的工程計劃「機場核心計劃」,包括在赤P角興建新機場、機場鐵路、北大嶼山高速公路、汲水門大橋、青馬大橋、西九龍填海區、西區海底隧道、西九龍公路等。新聞處負責宣傳和推動這項大型建設。

回歸盛況再現眼前

  九十年代的大事,當然要數一九九七年,回歸交接儀式舉行前後的那段時間,新聞處的新聞及廣播中心,接待來自全球各地6,500名傳媒工作者。展覽展出了香港回歸的經典圖片,讓參觀者得以重溫當年盛況。

  新聞處也積極參與向世界推廣香港。為向國際推廣香港優勢,特區政府二零零一年推出「香港品牌」,把香港定位為「亞洲國際都會」,並在同年五月十一日《財富》論壇上揭幕,當時出席的嘉賓包括國家主席江澤民及美國前總統克林頓。

  回歸後的香港大事,不少還記憶猶新,計有二零零三年「沙士」、二零零五年世界貿易組織香港部長級會議,以及二零零八年奧運馬術比賽。

  展覽還展出總理溫家寶二零零三年訪港時,探訪受「沙士」影響的家庭的圖片;以及中國首名太空人楊利偉同年訪港的情況,在新聞處製作的歡迎海報上簽名。

政府短片屢獲殊榮

  以「全心傳意50年」為題,展覽展示新聞處過去五十年的演變及工作。大家從該處的改變,可了解香港在過去數十年、從殖民地時代至現時特別行政區所經歷的種種轉變,並了解電腦及互聯網等科技發展,如何改變新聞處向傳媒和公眾發放資訊的模式。

  展覽同時播放屢獲殊榮或經典的政府宣傳短片,主題包括清潔香港、道路安全、滅罪、反吸煙、選舉及環保。

  屆時也會展出數以百計的政府刊物,包括六十年代的公共壎肸報,到經新聞處銷售的刊物等,並陳列五十年來新聞處出版的「香港年報」。

  新聞處一九五九年四月一日成立,擔任政府的公共關係顧問,負責政府出版、宣傳及新聞工作,是政府與傳媒之間的橋樑,通過傳媒提高市民對政府政策、決定和工作的認識,提供各樣服務,包括為各政策局和部門提供公關支援、在本地和海外宣傳及推廣、攝影錄像和創作設計、刊物銷售及為政府廣告作刊登安排等。



2009年9月6日(星期日)
香港時間15時00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