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電影資料館再探費穆久佚名片孔夫子 審視電影保育與文化承傳的關係
******************************

  經典,值得一再咀嚼細味。每次重溫,總有新的體會。

  香港電影資料館於香港國際電影節期間,上映費穆導演的久佚名片──《孔夫子》(1940)的修復初稿,門票旋即售罄,並得到各方的支持和迴響。資料館將舉行「孔夫子再探」,於八月至十月的第三個星期六下午二時三十分,在資料館電影院放映《孔夫子》,藉此在不同層面開拓更多對話,重新審視電影保育與文化承傳的關係。

  為配合是次放映,資料館安排兩場座談會。影評人舒琪、黃愛玲和學者劉楚華教授,於八月十五日(星期六)下午四時三十分,在「孔夫子的美學意義」中,從美學的角度分析影片;而著名文化評論人梁文道則在九月十九日(星期六)下午四時三十分,主講「孔夫子的文化意義」。兩場座談會均於該片放映後在資料館電影院舉行,以粵語主講,免費入場。

  《孔夫子》重現的意義,不止於其失而復得,也在於該片乃上海「孤島」時期以戲載道的影片;是當時中國電影工業中不惜工本的嚴謹製作;是中國電影史上舉足輕重的電影作者──費穆的其中一部重要作品。

  《孔夫子》的重現及修復不但填補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空白,也進一步肯定了中國電影於四十年代的美學成就。從電影角度而言,《孔夫子》的重要性是無可置疑的,但該片不止屬於電影,還可以從歷史、文化、藝術史、音樂等多個角度,以至其他學術層面引發更多的研論;又或從感性體會孔子屈己以存道,終落得悽愴悲涼的境地,以重塑孔子「人性」的一面。

  電影修復一直是香港電影資料館重要的工作,《孔夫子》遺失多年,硝酸底片近年在香港尋回,這次令大半世紀前所拍的《孔夫子》再現香港,是電影資料館的工作成果之一。由於事隔多年,資料貧乏,修復工作舉步艱難。影片發現時部分聲本散失,主部分外尚有部分零碎底片。是次放映的版本保存了影片發現時的情況,另加映九分鐘尋回的零碎片段。電影資料館日後會繼續根據鑑證的結果和該片的文獻資料,把有關片段安插在影片原位上,恢復影片當年公映的面貌。影片為國語對白,並設中、英文字幕。

  《孔夫子》門票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票價三十元,設六十歲或以上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訂票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hk。

  節目詳情可參閱於康文署轄下表演場地的第四十八期《展影》,查詢電話:二七三四 二九○○/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或瀏覽網址:www.lcsd.gov.hk/fp。



2009年7月16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03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