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科學館與觀眾一起探討極地氣候異變
****************

  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在過去十年,地球鄎蛌漕C年平均升幅為百萬分之一點八,而近數年則按年激增至百萬分之三。全球暖化令原本是地球冷源的南、北極的大片冰川崩裂融化,促使海平面上升。氣溫的異變亦引發了各種災害,旱災、洪水、颶風、熱浪、龍捲風等隨之而生,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存。

  為讓市民關注這個關乎全人類現時及未來切身的問題,香港科學館由今日(五月十六日)起至十一月四日舉行「從極地看氣候異變」,揭示三極現時的處景,向市民送上一個重要的訊息 ── 我們身處的地球正面對著嚴峻的危機,為了我們的下一代,保護環境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展覽由科學館與極地博物館基金合辦。展品包括百多幅在三極拍攝的珍貴相片、大型雪地模型、極地考察用品如雪橇、禦寒衣物和探測氣球等,以及從南北極搜集得來的石頭和生物標本。此外,還有極地博物館基金創會人李樂詩博士於二○○八年參加「中國第三次北極考察」拍攝的紀錄片,以及曾經在南極飄揚的國旗等。

  人類不當使用及浪費天然資源,包括過分開發土地、取用地下水和砍伐樹木,令生態失衡,加上過度發展工業,排放化學物、污水及廢氣,不但導致環境污染,更令氣溫上升。

  地球之巔,當屬珠峰,連同北極冰海、南極古陸,合稱「地球三極」。極地是世界上受污染最少的地方,在三極地區的冰雪和沉積物中,完整地保存著幾百萬年以來有關地球環境變化的最連貫、最精確的記錄。

  受到地球暖化的影響,北極的冰架已大幅減少,許多在以往終年冰封的內陸地區已開始長出植物。至於南極冰蓋亦開始崩裂,夏季冰融的情況日益嚴重。南北極的氣候變化會透過大氣與海洋環流直接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環境,而兩極冰蓋物質平衡的變化更會直接左右全球海平面的升降。

  位於水平線極高處的青藏高原的冰雪,是中國西北乾旱地區的生命線,也是亞洲各國主要大河的源頭,但研究顯示,珠峰地區的冰雪量正逐年下降,嚴重威脅到區內的水源供應。若以目前的溶化速度推算,西藏高原的冰川在二○五○年可能會減少三分之二,即其可提供的水源亦會減少三分之二。

  除了人類受到影響,居住於三極的動物亦因氣候異變而備受威脅,北極熊現時的可活動區域正不斷減少,估計在未來的五十年內,其數量可能降至目前的三分之一。而南極唯一的土著居民──企鵝,約有一億多隻,佔世界海鳥總數的十分之一,由於冰蓋正加速融化,很多野生生物包括企鵝的生存因而面臨重重危機。

  為深入了解氣候和環境變化以及人為污染對地球的影響,全球多個國家都有派遣科學家到極地進行長期的科研考察。過去數十年,科學家通過連續及定期性的科學考察,對極地地區的氣候、環境、資源狀況及相關科學理論進行分析,從而推動環境及科普教育工作。

  為了改善人類未來的生存環境,我們應關注環保和愛護大自然,善用科學及採取理性態度,盡早對過去的破壞加以補救,共同創造可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家園。

  配合是次展覽,增加香港人的科學知識,科學館將於七月十八日及十九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在該館演講廳舉行講座,名為「冰川融解與氣候異變」及「冰穹A考察??建立崑崙站」,邀請了曾多次考察南極冰穹A的中國著名冰川學家李院生博士主講。講座以普通話進行,免費入座,座位先到先得。

  科學館位於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二號。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三及星期五下午一時至晚上九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九時,逢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為二十五元,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可獲半價優惠,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詳情請電二七三二 三二三二或瀏覽科學館網址(hk.science.museum)。




2009年5月16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1時00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