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經濟機遇委員會「創新科技」小組研討會召集人及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會見傳媒談話內容(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為經濟機遇委員會「創新科技」小組研討會召集人汪穗中博士及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今日(五月四日)於研討會後會見傳媒的開場發言:

汪穗中博士:我們剛剛透過中央政策組,召集了一次會議,出席的有經機會委員,亦有很多其他的行內人士、政府代表。我們商討的,最主要是在整個情況下看看甚麼是創新,甚麼是科技;在知識型經濟下,對香港所能帶動的就業機會,包括在短期、中期、長期的可能性。我們談了差不多兩個多、近三個小時,有很多寶貴的意見,其中最主要是,在一定情況下,要利用現有的基礎,有甚麼地方較強便多做一點,譬如說,如果政策上需要較長時間去處理,就遲一步才考慮,最重要是短期內有甚麼可以做得到,例如工展會很成功,我們可能會考慮在這方面加重一點,做一些類似性的工作;又例如在活化工廠大廈方面,看看有甚麼可以做,例如在加工等方面。在醫療方面,美國的GDP有百分之十四是與醫療有關,中國目前只有百分之三,以中國經濟如此高速增長,香港如能發揮自己優勝的地方,應該有很大的商機。

  另外一點,我們談到entrepreneurship。任何經濟帶動,都需要有一定的創業力量和創業資金。以香港的法治環境等各方面優勢,我們應該更積極的吸納創業者在香港居留,繼續在這堻郱~。在一定程度上, ASTRI(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短、中期在這方面都能成功吸引創業者,尤其是美國矽谷現時的資金並不太充裕,很多人都考慮回港創業,在科技園和ASTRI最近就吸引了一、兩間軟件設計、IC design的公司。這方面有一個好處,就是會聘用香港的大學生,再加上公司匯集後,會形成一個critical mass,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在中、長線來說,中國廣東省對於技術性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中國最近有很多環保性、電動車等項目。最近上海有一個車展,就很具體地提出中國需要創一條新的路,未必一定是抄襲外國的。所以,在這方面,香港應該發展接近的市場,例如在廣東省有很多車廠,如比亞Y(BYD),在廣西有柳州五菱,甚至是日本車廠都有設在廣東。

  最後,在藥品方面,雖然仍未成熟,但也可以在這方面想想,例如在檢測、認證等,香港有很好的信譽。在香港生產藥物,當然並不是說我們現在做得最好,如果在適當的監督下和一定的改善後,應該有優勝的地方。

劉兆佳教授:汪博士都說了很多,我補充幾點。剛才與會者認為,香港的制度和環境的優勝之處,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我們鼓勵創新精神,以及對世界市場的觸覺,這些特別有利於應用科技,以及把科技商品化或商業化。並不是說我們在基礎研究方面有甚麼特別優勝之處,但是我們可以把科技轉化應用在工業生產方面,把科技變為商品作營銷。這方面剛才汪博士也提到。

  大多數與會者都認為在某幾個項目可能特別有優勝之處,譬如在藥品生產、副食品加工、中藥研發等幾方面,因為這些都很重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要有公信力。即是說生產出來要令人確信這些是有用和貨真價實,這是第一點。

  汪博士提到政府方面需要配合,這方面包括人才的引進,不單止是培養本地人才,還需要引進、盡量引入外地人才。特別是汪博士剛才提到現時矽谷都有很多人才希望前往其他地方發展,亦有很多華人希望可以在外地回流亞洲地區。

  亦有人提到政府是否需要成立創業基金來幫助科技人才創業?例如在土地、設施等方面,是否需要提供一些來推動這些創新和科技的發展呢?譬如在研究方面,亦有人特別提出,在大學方面有很多進行學術研究,但是與工業生產和應用科技沒有甚麼關係,造成了大學的研究與工業生產出現脫節的現象,(政府)是否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事,令到學界和工業界可以更好地連接起來,令到我們的工業生產,以至其他所有產業都得到更好的科技支援。又例如稅收制度,是否可以出現一些變化或是改進為鼓勵創新?

  亦有人提到可否引入一些外地大型機構,令到他們可以把人才和科技帶進香港,特別是牽涉到藥品生產方面、環保工業方面。引進一些大機構,可帶領科技和人才來港推動香港的創新和科技發展。

  最重要的是《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令南中國的市場對香港開放,以及十二•五規劃,是否可以把香港未來科技和創新發展的需要和目標,令到內地政府也知道,可以作出配合?這一點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方面,對香港未來創新和科技特別有意思。特別考慮到,在深圳方面科技的發展相當強,而香港在營銷及市場化方面,以至資金提供,對品牌的推廣,大家可以互相配合,這亦有利於我們的創新科技發展。



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20時28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