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經濟機遇委員會「教育服務」小組研討會召集人及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會見傳媒談話內容(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為經濟機遇委員會「教育服務」小組研討會召集人劉遵義教授及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教今日(四月二十七日)於研討會後會見傳媒的開場發言:

劉遵義教授:各位傳媒朋友,今日我們剛剛召開了一個小組研討會,討論教育服務如何能夠在香港發展成為一個產業。我想向大家簡單地總結一下。

  今天參加的大約有三、四十名代表,他們來自很多不同的團體,有些是大學的、有些是中學的、有些是辦持續教育的,大家都很踴躍發言,一直開會至剛剛完結,如果有時間的話,大家還可以一直談下去。

  我可以說大家有些共識,第一方面,大家都覺得教育服務這個領域是可以發展的,亦是香港可以有優勢的。當然,大家有一些稍為有爭議的,究竟名為教育服務「產業化」,抑或是「教育事業」呢?其實,基本上大家沒有甚麼歧見,只是名稱應該是甚麼,實際上我想大家都有共識,就是辦教育事業並不是為了賺錢,我們的想法都是非牟利的做法,好像在美國、日本、韓國有很多是私立學校,基本上他們並不是牟利的,不是賺錢的,我們都希望循這個方向走。

  我們有些甚麼具體的共識呢?有一件事是很清楚,就是大家希望香港政府能夠有一個很清晰的教育政策。即是往前走,我們應該對UGC,即是教育資助委員會,支持的那八間大學有甚麼政策,然後對於UGC之外的大學有甚麼政策。UGC之外的大學現時當然包括公開大學、樹仁大學,還有其他專上學院,我們希望有一個很明確的政策,如何在兩方面扮演甚麼角色,政府如何資助。我想這方面大家是很清晰,當然這是應該交回教育局來研究的問題。

  第二,我們大家亦提及到如何再進一步發展,我們在討論中發現對香港高等教育的需求其實是很大的。其中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本地學生的需求,本地學生由UGC資助的大學學位,現在是三年制,一年後就會是四年制,四年制的大學學位暫時是一萬四千五百個左右。佔了適齡入學人數的百分之十八,但是百分之十八是四年制,是讀取學士學位的,其實相對來說是很低的。如果我們要發展知識型經濟,這對於我們人才的需求是趕不上的。我舉幾個例子給你們看看,譬如在美國,有大學學位的適齡人士大約是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左右;在韓國是百分之八十六;在日本是百分之七十;台灣是百分之一百。另外,就算是廣東省也有約百分之二十,這是最近的數字。當然我們可以認為,他們的質素比不上我們的大學,我們的大學是比較出色的,辦得很成功的,但是百分之二十也是很高的。

  長遠來說,我們要滿足本地的家長、同學的需求,學位方面就需要增加。如果要增加這方面的話,我想比較最可行的方法就是發展民間大學,發展私立大學。在這方面政府需要有很清晰的政策,例如是否能夠撥出一些土地來辦這些非牟利大學?是否可以立法支持這些大學的發展?是否可以加強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因為如果要辦大學,大家需要有些公信力,達不達標,有沒有這樣的質素,這是需要評審局去監定的,我想這方面也需要政府做一些工夫。

  另一方面很大的需求,是來自內地和世界各地,這牽涉到是否香港可以做到一個高等教育的樞紐問題。在這方面,大家有了共識,就是覺得在內地的需求是很大,同時內地的學生,如果我們爭取到他們來香港,第一,他們的質素是很高,可以令到香港的同學有些競爭、互相鼓勵,這樣可以提高我們的質素。第二,亦可以吸引很多人才來香港,也可以從外地爭取外地學生。第三,當然是加強香港的國際化。

  其實,長遠來說,香港的優勢是一方面能夠與國際社會拉得很近,另一方面,與內地有緊密合作。如果我們與國際社會沒有很強的聯繫,我們將變為中國一個普通的城市一樣,這樣是不成的。如果我們與內地沒有甚麼聯繫的話,孤獨地辦也不會做得成功的,所以我們要盡量利用香港的優勢。

  當中有幾個做法,其一就是如何能夠爭取多一些內地的學生來港讀書,我覺得如果我們能夠同時增加本地同學就學的機會,這是可以做得成功的。另一方面,是否可以考慮鼓勵香港現有的大學,譬如UGC八間大學,前往深圳或是珠三角辦學,當然這方面的前題就是他們前往辦學應該是自負盈虧的,不需使用香港納稅人的金錢,這也是可以做得成功的。長遠來說,對香港也好,對珠三角、對深圳都是好的。因為在華南這個地區,事實上可以說香港的大學的質素好過現有華南的大學,但他們發展的工業、製造業很多是高科技,很多是重工業,譬如在深圳的華為、中興,這些都是高科技的產業,在廣州現在有豐田、本田,所以很多地方可以合作,香港可以扮演一個很好的角色。

  究竟實際上在那一處辦呢?是否在香港,還是在深圳,還是在珠三角呢?這方面大家可以討論。希望香港政府能夠幫助爭取我們的大學能夠在珠三角或是深圳「先行先試」辦大學。

劉兆佳教授:讓我代表特區政府補充幾句。剛才與會人士大致上認為我們的教育服務是有潛力成為優質的產業。特別要指出一點,就是發展成為優質產業,並不是要把大學變為一門賺錢的東西這麼簡單,亦不是為了院校要賺錢那麼簡單。剛才在座很多人提出,發展教育服務產業有很多其他的效益,剛才劉校長都提到一些,譬如可以推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匯聚人才、提升學術水平、推動香港走向知識型經濟、增加本地學生的就學機會、推動科技發展、提升學生素質、令教育服務多元化、為國家服務、增加香港軟實力、推廣香港等一連串的好處和效益,剛才與會者都有提出。大家一致認同教育服務產業應該在政府的推動下,以及各方面的支持下,大力發展。

  另外一點,我們認為,香港兩文三語的環境,非常符合非本地學生,尤其是內地學生的需要。香港優秀的教學及研發人員和優良的設施,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地的學生和教授來香港,這方面的優勢我們認為可以進一步增加,以加強香港在輸出教育方面的角色,並吸引區內人才來香港。

  另外,政府會加大力度,探討與海外大學合辦學術性或培訓的課程,以鼓勵舉辦更多交換生計劃;或是探討與其他地區簽訂雙邊協議,以支援各大學的海外推廣工作;以及提供土地和其他資源以供發展擁有學位頒授權的本地自資院校。

  最近,大家都知道《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之一,是放在優化珠江三角洲的基礎教育結構,以及提升在高等教育水平上,這是有助於提升整個珠三角的人力資本基礎,以及加強珠三角的資訊科技、創意和原創設計等種種產業化的融合。

  特區政府亦會與珠三角有關當局繼續探討如何可以令我們的教育服務在珠三角得以進一步發展。剛才有很多人提出,本地院校是否可以在內地獨立辦學或是自資辦學,而學位是得到內地承認。

  香港特區政府會大力投資在教育方面,提升本地教育的素質,加強吸引優秀的本地學生,以及來自其他地區的非本地學生在香港學習,豐富人力資源,以配合香港和珠三角地區,以致國家整體不斷向高增值產業推進的整體經濟發展方向。

  最後,我再補充一點,我們所講的教育服務產業,不單純是指大學教育,還有很多其他的,包括職業訓練、技術訓練、持續教育,甚至是中學教育,這些都是我們希望能夠作為一種輸出的服務。所以大學教育只是其中一個環節,是我們希望作為推動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一個重點。



2009年4月27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20時54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