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署理教育局局長就「全面檢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角色與職能」動議辯論的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為署理教育局局長陳維安今日(三月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全面檢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角色與職能」動議辯論的總結發言全文:

主席:

  首先我在此感謝各位議員今日就高等教育不同範疇提出的寶貴意見。我現在會作出具體回應。

教資會的角色與職能

  我剛才在開場發言已簡單論述教資會的職能與貢獻,我不再在這裡重複。為了讓院校和公眾更了解教資會的職能,教資會近年實施了,並會繼續推行多項措施增加透明度。例如教資會已把其背景、政策、程序便覽及活動資料上載於網頁內,亦計劃發表年報。為了加強與公眾,特別是院校師生的溝通,教資會主席和委員去年走訪了八所教資會資助院校,舉行「認識教資會」活動,向師生們介紹教資會的工作和聽取師生們對教資會的意見,我相信他們會繼續這工作。此外,教資會主席會在每次舉行教資會會議後會與傳媒見面或發放新聞稿,讓公眾了解教資會會議的討論議題。

  除了讓公眾多了解教資會外,教資會亦會進行審視自己角色的工作。例如在2002年進行的高等教育檢討和教資會剛開始進行的「二零零九年高等教育檢討」,當中都包括審視教資會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正在進行的「二零零九年高等教育檢討」將專注研究多項重點,當中包括議員今日下午提出關注的議題,例如香港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角色、高等教育機會的供求情況、高等教育的質素保證、研究支援策略和研究資助模式,以及香港高等教育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和中國內地和區內高等教育的急速發展情況下的定位等。而在研究這些課題當中,教資會會檢討其職能及角色,這是重要的一環,教資會預計會於2010年完成剛才提及的檢討。

  就教資會的組成方面,教資會目前有二十四名成員(包括主席),當中四分三為本港及海外的著名學術界人士和教育行政人員,其他為傑出社會領袖。委員當中並無政府官員。所有教資會委員均以個人身份獲委任,他們的獨立性毋容置疑。或許公眾人士可能會擔憂海外成員未必會理解香港的情況。事實上,海外成員為教資會提供國際視野,並且以獨立於本地院校的立場提供客觀的意見,協助我們洞悉世界趨勢,維持香港高等教育界的國際競爭力。

  教資會成員致力推動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付出他們寶貴的私人時間,在2008年教資會及其小組一共舉行了28次會議,就高等教育各項的事宜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院校角色分工和資源分配

  部分議員擔憂教資會的資源分配工作,會影響院校發展的空間。對於如何在高等教育體系內分配政府撥款,各界或會有不同的見解。一方面有人認為政府應該撥出較多資源,供某些選定的範疇或院校運用,讓它們發揮所長,在國際間爭取佳績;另一方面亦有人認為應該向體系內所有範疇提供其認為適當的撥款,讓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受惠。

  我們不能忽視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地方,承受不起高等教育工作過度重疊。教資會在這情況下,建議每所院校因應本身的優勢擔當獨特的角色,盡展所長,同時院校之間應該通力合作,成為一個緊密結合的高等教育體系。在今天的經濟環境中,我們更加需要善用公帑去促進整個界別的發展和效益。

  教資會在檢討八所資助院校的角色說明時,認真地考慮了院校自己訂定的角色,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訂立角色說明是一個諮詢過程,絕非政府和教資會向院校施加的規定。這個策略是在尊重院校認定自身優勢的前提下,讓院校間既有健康競爭,又能各展所長,避免工作過度重疊,從而確保公帑可以用得其所,鞏固整體高等教育體系的優勢。

  在具體的資源分配上,教資會會堅守公正無私、不偏不倚的立場。我想強調不偏不倚並不表示要以劃一、均等或不加細分的方式向院校提供資助,而是客觀地就院校所提供的課程和研究項目類別,作出切合各院校所需的決定。

  一般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學術發展計劃」是既具策略性而又互動的。在過程中,教資會會與各院校緊密聯繫。教資會就撥款事宜提出的建議,並不是「由上而下」的決定,而是通過教資會與個別院校的對話而得出的結果。經常性整體補助金批出後,院校在運用撥款方面享有很大的自由度。這既確保了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亦讓院校可以靈活應變。當然社會亦期望院校善用公帑,為其所作的決定負責。為了完善撥款機制,教資會已進行撥款機制檢討,以期在2012-15三年期實施。

  教資會在評定各院校提交的學術發展計劃時絕對是一視同仁,在學術水平的大前提下,以學生的福祉為依歸。教資會的願景是八所院校都因應本身的優勢擔當獨特的角色,所以會協助各院校盡展所長。

  教學用途撥款佔教資會資助界別整筆補助金金額的75%,撥款是根據學額、修課程度、課程模式及學科等因素計算出來,每所院校的計算方式是一致的。此外在研究方面,除了歷史悠久的大學之外,其實其他院校在研究工作上亦取得驕人的成就,例如香港城市大學領導的三項研究項目在2008/09年度獲教資會轄下研究資助局批出1620萬協助他們做研究,成為該年度獲得最多撥款及項目申請成功率最高的大學。

教學用途撥款

  議員特別關注教學用途撥款的公平分配。有些學科需要特別設備和實驗室,或須佔用教職員較多時間,因此成本較高,而醫科的成本特別高昂,這些都是廣為世界各地撥款組織所接納的。

  教資會不時檢討不同科目的相對成本。在進行最近期一次的全面檢討後,教資會決定從2005-08三年期起將學科成本類別由17個減至3個,這3個學科分別是「醫學及牙醫學」、「工程及側重實驗室工作的學科」,和「其他學科」。教資會亦首次公開具體的相對成本加權數值,以增加透明度。

  成本類別是按科目的實際需要訂定,絕非重理輕文,例如「藝術、設計及演藝」跟「工程及科技」屬同一個學科成本類別,而「數學科學」、「電腦科學」等則與「人文學科」、「法律」同屬一個學科成本類別。

研究

  剛才有不少議員建議改善研究撥款機制。教資會資助學術研究的目標是協助院校追求卓越,絕非重量不重質。現時教資會主要通過兩個途徑提供研究撥款。整體補助金確保各院校具備合適的研究基礎設施(例如教學人員、技術支援人員及設備資源等),進行研究及以研究主導的教學工作;而研究資助局(研資局)以角逐形式撥出的研究用途補助金則是為資助規模較大的研究項目而設。

  研究用途整體補助金主要是教資會按各院校在研究評審工作中的表現作分配,研究評審工作採用學者評審方式,評審院校提交的學術研究文件,以發掘卓越的研究。教資會在2006年進行最近一輪的研究評審工作,進一步完善評審工作,並且訂下研究需要達到國際卓越水平的要求。教資會轄下一個工作小組現正與八所教資會資助院校商討未來評估各院校研究表現的最佳方法。而以角逐形式分配的研究用途補助金,是研資局按院校遞交的研究計劃的學術價值,透過學者評審機制進行評審,然後作出撥款的決定。

  研資局的學者評審機制廣為其他國際研究撥款機構採用。研資局轄下有四個評審小組,分別是自然科學小組、工程學小組、生物學及醫學小組,以及人文學、社會科學及商科小組。在140多名成員中,包括不同學科的本地和海外學者。他們都是具聲望的學者,能有效確保學術自由和撥款工作公平公正。小組成員在評審申請時,須就每項建議邀請最少五名外部評審員進行評審。外部評審員是來自與申請領域相關的專家。研資局會審議各小組主席建議的資助項目和撥款金額,然後作出最後決定。

  研資局對在評審不同類別的研究計劃一視同仁。所有申請資助的研究計劃,均由研資局的本地及海外專家根據研究計劃的學術質素進行專業評審。研究的類別並非決定因素。
  
  一般而言,自然科學研究需要較多資源以供添置儀器和聘用研究助理。相比之下,人文科學研究最需要的是學者自身的時間。所以,研資局特別在優配研究金下設立一個特別撥款,給人文科學研究項目聘請代課老師,以騰出負責研究項目的學者的時間,從而加強對有關研究的支援。

研究合作

  研資局透過其「聯合研究計劃」,促進本港與國際間的研究合作和交流。該計劃包括與德國、法國、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英國經濟及社會研究理事會的聯合研究計劃,以及資助香港學者前往美國進行研究工作的富布萊特(香港)學人計劃。

  除了上述教資會所資助的合作項目外,八所受教資會資助院校亦各自與世界各地(包括內地)的學術及科研機構,於不同的領域及層面上進行頻繁的學術交流及研究工作。例如香港的院校已與內地的院校成立了六所「國家重點實驗室」。

主題研究及公共政策研究

  為了加強高等院校的政策研究能力,政府決定從2008至2009年起四個財政年度繼續每年撥款二千萬港元資助公共政策研究工作,並調配其中一千萬元成立「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以鼓勵研究人員進行年期較長及特定議題的研究。此資助計劃對社會科學學者尤其適合。

  此外,政府最近成立了180億元的研究基金。我們預計每年撥出最多2億元資助選定的主題研究。我們將成立一個督導委員會,成員包括高等教育界、政府和其他界別的代表。委員會將選定與香港的長遠利益攸關的廣泛主題。除了本港院校現時享有優勢的研究範疇,委員會亦會考慮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新範疇。現時研資局的學者評審機制將會繼續適用。我們相信主題研究能回應社會增加以香港為本的研究項目的訴求。

  政府一直致力鼓勵學術研究活動,增加香港長遠的競爭力。180億元研究基金的設立,是政府對高等教育界的重大投資,亦都顯示政府對研究活動的堅定支持。

經費來源

  剛才有議員建議協助院校開拓政府資助以外的其他經費來源,鼓勵各界捐助院校。我們認同應增強各院校籌募經費的能力,從而為高等教育開拓不同類型的經費來源。所以,政府自2003年以來共推出四輪,每輪10億元的配對補助金計劃,就教資會資助院校籌得的私人捐助提供配對補助金。八所院校合共獲取約108億元的額外資源,當中包括約39億元來自政府和接近69億元私人捐款。推行配對補助金計劃提昇了捐獻文化及社會大眾對投資於教育的認同。由於配對補助金計劃為非經常性計劃,我們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來決定是否會繼續推行計劃,資源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我們在現階段仍未決定會否推行第五輪配對補助金計劃。

增加公帑資助學額

  就增加公帑資助學額方面,我有以下回應,雖然近年來公帑資助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學額維持不變,但其他方面的發展亦增加了適齡學童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現時高等教育界別提供公帑資助和自資的學士學位課程,以及不同的公帑資助高年級銜接學額和自資的銜接學士學位課程。這些課程的學額約佔17至20歲年齡組別平均人口的25%以上,為有志升學的人士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此外,為了協助自資專上教育院校的發展,我們亦推出了多項支援計劃。例如:批地計劃以象徵式地價批出地段,協助院校興建專用校舍;開辦課程貸款計劃提供免息貸款等,協助院校提升質素和改善學生的學習經驗;而質素提升津貼計劃則資助各項專為提升專上教育質素而設的項目或措施。

  進一步增加公帑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學額涉及大量的公共資源。在考慮長遠而言是否需要增加公帑資助學額時,我們必須仔細研究有關建議對整體公共財政的影響、所需的額外教學設施及宿舍,以及對教學及學生質素的影響等多項因素。

發展香港成為教育樞紐

  有不少議員建議政府支援院校在學術和研究方面的發展,以配合香港發展成為教育樞紐。我們非常認同這論點。政府去年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優秀的非本地學生到香港就讀與及在畢業後留港工作,當中包括增加非本地學生限額、提供政府獎學金、放寬就業和入境限制等。我們會繼續聯同教資會推行這方面的工作。

提升管治水平和申訴機制

  剛才有議員亦提到要提升院校的管治水平,加強院校運作的透明度,與及須公正處理教職員的申訴。我們去年曾向教育事務委員會報告,根據教資會2002年的建議,各院校已完成檢討各自的管治架構。而個別院校(例如城大和科大)亦已修改他們的法例,以落實檢討的建議(包括改變校董會的組成)及把決定上網等等。此外,各院校亦因應教育事務委員會要求,增加透明度,例如公開校董會的決定。我們歡迎各院校繼續致力提高管治透明度,並鼓勵院校繼續加強與持分者的溝通和交流,共同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努力。

  至於增加國際學術交流、學生交流活動和加強本地與內地教育機構合作等建議,在院校自主的前提下,我們將支持和配合院校的工作。

結語

  主席,今天的動議辯論有七位議員提出修正案,亦有多位議員發言,足見各位議員都非常關心高等教育這個議題。主席,我今日亦很高興見到在公眾席的一班學生,我相信今日大家在議事廳發表的意見,是希望他們和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接受更優良的大學教育,我們會認真考慮議員的觀點,確保教資會的工作能切合社會的期望,繼續維持學術自由和加強香港高等教育競爭力。

  主席,我謹此陳詞,謝謝。



2009年3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0時37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