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塘如何由一個小漁村演變成為工業區,再發展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社區?雞寮、秀茂坪的「六一八」山泥傾瀉有否喚起你的難忘回憶?若你鍾情於古事古物,或希望多了解該區的昔日風貌,相信定必對剛出版的《觀塘風物志》感到興趣。
《風物志》是第一本由觀塘區議會和觀塘民政事務處製作,介紹該區風土人情的書籍,並邀請到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作封面題字。
觀塘是本港第一個推行區議會的地區,但該區的歷史則並非人人皆知。翻開書本,《風物志》會帶你回首觀塘自南宋至今逾七百年的變化。
《風物志》的特別之處是邀請到區內的老街坊、老朋友親身「口述歷史」,細訴昔日情懷、點點滴滴。多位長期服務該區的社會賢達包括觀塘區議會前主席和資深議員、校長,在書中分享難忘感受。訪問人物還有見證七十年代工業興旺的廠巴司機,世代居住鯉魚門的家族後人回憶往事,茶果嶺村長講述半世紀的所見所聞等。
專責編撰《風物志》的梁炳華博士表示,區內居民守望相助,共度時艱的情懷,對社區的歸屬感是最令他印象難忘的。他說:「有居民組織便是因應一九七二年的山泥傾瀉而成立,從中可以看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精神,團結一起走過艱難日子,很令人感動。再加上當年沒有娛樂設施,大家的生活圈子都在一起,住在同一層樓的街坊都不會關門,有好的東西一齊分享。」
曾為多區編撰風物志的梁博士認為「每一區均有其可愛之處」,並說:「觀塘最吸引是它的城市發展,從荒山、平凡鄉村在短短幾十年發展成為高度工業化的衛星城市,再發展成民選議會的平台,成為有工做、有消閒的社區,可以看見市民在艱苦環境中的拼搏精神。」
梁博士花了約兩年編撰這書,訪問人數過百。他特別推介書中的「人物憶昔」篇,當中有觀塘第一屆區議會主席及政務專員,有升斗市民,有白手興家的老闆。
「編寫的最大困難是舊文獻、舊書刊很少,或有一些機構出版零星的特刊。觀塘的歷史最難找,當年居民多沒有閒情逸緻作紀錄,而機構成立的時候亦沒有拍照留念。」
現在,略略介紹書中的部分精采內容。
書中「地方名字由來」篇娓娓道出「官塘」的由來。「觀塘」早期寫作「官塘」,在古代是一個曬鹽的地方,有人稱之為鹽塘;又由於鹽塘由官府所管理,所以稱為「官塘」。
喜歡研究詩詞歌賦的朋友則不可以錯過「觀塘的歷代詩文」篇,看看明朝清朝文人雅士筆下的鯉魚門。
「日佔時期的觀塘」篇內,有鯉魚門居民憶述魔鬼山如何成為日軍必爭之地。
「歷史建築」篇略述多間廟宇的源流外,還有介紹為紀念「六一八」雨災而興建的秀茂坪紀念公園。
「經濟民生」篇讓我們回味一些已消失的傳統行業如鹽業、打石業。此外,《風物志》介紹了區內的民間組織、機構及掌故。
有興趣閱讀《觀塘風物志》網上版的市民可瀏覽網址(http://www.kwuntong.org.hk/tc_ktbook.htm)。市民亦可在觀塘民政事務處諮詢服務中心查閱印刷版本(地址:觀塘同仁街6號觀塘政府合署地庫;電話:2342 3431)。《觀塘風物志》亦已分發至公共圖書館,區內的中小學及地區團體等。
完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4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