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十六題:取錄非華語學生的學校獲提供的資源
***********************

  以下為今日(十二月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張文光議員的提問和署理教育局局長陳維安的書面答覆:

問題:

  教育局每年向每所錄取非華語學生(包括少數族裔學生)的指定學校發放30萬元特別津貼,並會因應非華語學生的人數提高津貼額。然而,一些亦有錄取非華語學生的非指定學校卻沒有獲得特別津貼。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年,每年每所指定學校獲得的額外特別津貼、非華語學生的人數(並按種族及級別提供分項數字),以及該人數佔學生總數的百分比;

(二)按非華語學生的人數(10人以下、10至19人、20至29人及30人或以上)及按該類學生佔學生總數的百分比,分別列出現時有該類學生就讀的非指定學校的名稱;

(三)有否向非指定學校提供額外的資源和人手,以輔導該類學生及提升學校在中文教學的效能;

(四)鑑於《種族歧視條例》(第602章)第49條訂明,如某項特別措施是合理地意圖確保屬於某特定種族群體人士與其他人有平等機會或迎合該等人士的特別需要,則該等措施不屬違法,當局有否評估只向指定學校提供特別津貼,有否違背該條文的精神;及

(五)會否考慮按非華語學生的就讀人數向學校提供合理資源,例如向有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非指定學校提供額外教師,以協助該類學生融入主流學校,更有效地學習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科目?

答覆:

主席:

(一)過去三年,指定學校各班別取錄的非華語學生的數目和佔總學生人數百分比,及各所指定學校期間獲得的特別津貼見附件一。

(二)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公佈個別學校在「學生資料管理系統」內填報的資料及有關學校的名稱。故此,附件二表列取錄10名以下、10至19名、20至29名及3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其他學校(即非指定學校)的數目,及佔總學生人數的百分比。

(三)所有取錄非華語學生的學校,無論是否「指定學校」,均獲提供資源,包括各種津貼讓學校進行輔導教學,學校發展津貼、學生輔導津貼等,以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學校可靈活調配這些資源,以協助非華語學生克服各種學習困難。此外,所有取錄新來港非華語學生的學校,亦獲提供校本支援計劃津貼,為非華語學生提供更適切的校本支援服務。

(四)我們向指定學校提供特別津貼沒有違背《種族歧視條例》(第602章)第49條訂明有關特別措施的精神。近年,我們為指定學校提供集中支援,協助該等學校累積有關非華語學生的學與教經驗,以及發展相關的專業知識,使這些學校可成為支柱,與其他也取錄了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分享經驗,目的是更有效地幫助非華語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問題。有鑑於此,我們向指定學校提供特別津貼,以便學校推行校本支援措施,協助非華語學生克服各種學習困難,尤其是學習中文方面的困難,以及幫助他們順利融入社會。為促進經驗交流,我們已為指定學校和非指定學校建立支援網絡。由教育局和學校合作發展的相關教材已上載教育局網頁,而列印文本亦存放於教育局中央資源中心,以便教師參考。我們希望上述安排能令所有就讀於本地學校的非華語學生都能受惠。

  事實上,我們向學校提供支援不限於為指定學校提供的特別津貼。我們已訂定一系列的支援措施,照顧就讀不同學校的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特別在學習中文方面,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及便利他們融入社會。這些措施包括—

  (i)我們由2008/09學年起,為期三年,委託香港大學為24所取錄非華語學生的中學提供不同形式的專業支援服務,當中亦包括18所非指定學校。

  (ii)所有就讀不同學校的非華語學生皆能受惠其他的措施,包括由2006/07學年開始,為錄取非華語學生小學的中文教師開辦培訓課程,以增進他們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的技巧和知識;《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已於本年十一月底上載互聯網,預計本年年底會印成書冊,連同一系列教學參考資料分發予各學校。該指引因應非華語學生的學習情境,提出落實中國語文課程的原則、策?和建議。我們承諾在指引完成的一年內,提供一整套為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語文學與教的材料予學校及非華語學生。此外,我們亦會製作中英對照中文學習字詞;發展中文評估工具以評估非華語學生水平。

  (iii)非華語學生,特別是那些較遲才開始學習中文的學生可以參加「學習中文支援中心」在課後或假期提供的輔導課程。該中心亦協助發展相關的教學資源,並為支援非華語學生的中學教師舉辦經驗分享工作坊。入讀小一的非華語學生新生及升讀小二、小三和小四的非華語學生,可以選擇在暑期參加由學校舉辦的銜接課程,以便鞏固在第一學習階段所學的知識,並為過渡至第二學習階段作好準備。

(五)由於資源有限,在推行任何方案前,我們必須審慎衡量不同的因素,包括資源調配優次及對有關政策的影響。在計劃支援非華語學生時,我們聽取了持份者的意見,採取了具成本效益的方法,照顧非華語學生,以便他們提升學習效益,以及融入社會。有關的措施需要時間紮根及全面彰顯成效,我們會持續評估其推行情況,現時沒有計劃為收取非華語學生的非指定學校再提供額外資源。



2008年12月3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45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