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六題:食米價格
**********

  以下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今日(十月二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馮檢基議員的提問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泰國食米的價格已由高峰期的每噸1,400美元回落至最近約900美元,跌幅逾35%,然而零售價下調幅度卻只有約一成。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過去12個月,從世界各地入口的食米的數量和每月的變動情況,以及當局有否評估香港人的食米習慣(包括選擇來源地和食米量等方面)有否因近年的價格波動而有所改變;

(二) 過去12個月,國際米價、泰國和中國食米的入口價及零售價的變動情況,包括入口價和零售價的差距變化;及

(三) 有否瞭解為何會出現食米零售價的跌幅低於國際米價跌幅的情況;有否評估是否出現「加快減慢」的情況;若有這情況,原因為何;有否發現入口商和零售商肆意抬價以牟取暴利;以及當局有何針對性的措施,促使零售商盡快相應調低食米價格?

答覆:

主席:

(一) 近年,香港每年入口食米約30萬至34萬公噸;當中,泰國食米佔近90%(主要為香米及白米),內地食米則約佔5%(主要為油粘米)。過去一年,除入口內地食米的數量略為增加,香港入口食米的情況基本上沒有改變。從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香港入口34.4萬公噸食米(對上一年同期為32.8萬公噸),當中泰國食米佔88.7%,而內地食米則佔7.8%。

(二) 香港的主要食米來源地為泰國,有關泰國香米及白米於過去12個月出口價格的轉變,詳情載於附件一(我們沒有內地食米國際出口價數據)。同期本港主要食米(包括泰國及內地食米)的入口價及超級市場零售價轉變載於附件二。

(三) 政府一向密切留意本港食米的供應及價格。就泰國米而言,過去一年本港泰國食米入口價及超級市場零售價的淨增幅實際上均比泰國食米在國際市場出口價格上升的幅度為低(詳情見附件一及二)。

  香港自從在2003年開放食米貿易後,食米市場基本上是在自由市場下運作,而食米價格則由市場供求決定。政府開放食米貿易的目的,是營造一個更開放的環境,吸引新的經營者加入,促進競爭,提高市場效率,最終令消費者受惠及整個社會得益。從2003年開放食米貿易後,食米貯存商的數目由2003年約50個倍升至現時約110個,食米市場的參與率顯著提高。

  工業貿易署與食米貯存商經常聯絡,並密切監察食米進口、貯存和出售。與國際米價相比,我們沒有察覺本港的食米入口價及零售價有不尋常波幅。

  此外,為增加價格資訊的透明度,促進市場資訊的流通,政府自本年5月起,額外撥款給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委託消委會就不同的糧油食品及日用品,進行價格調查。每次調查在選定的一區進行,調查的項目包括袋裝米。自本年8月底起,調查的密度由每兩周一次,增加至每周一次,涵蓋的食品及日用品亦增加至40多種。調查的結果除了在消委會的網站公布外,亦存放在有關的民政事務處諮詢服務中心供公眾查閱;各傳播媒介也有摘要報道。另外,消委會自本年9月底起,推出另一項名為「網上價格一覽通」的措施,每天比較四間網上商店出售的約400種貨品(包括袋裝米)的價格。這些價格調查增加了貨品價格的透明度,幫助市民作出精明的消費選擇。



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27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