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作家筆下十八區情真味厚 香港文學節不同活動展現香港濃情(只有中文)
******************************

  「比如鴨蛋街,這條街有許多賣鴨蛋的店舖,又如花布街,真的是許多賣花布的店舖。」《中區情懷》•李樂詩
  「龍津義學前面起了幾間房屋,掛滿招牌,有牙醫、有婦科、有煙格……」《城寨風情》•杜國威
  「由水而來,再由水來圍繞 ── 還有天。」《天水圍》•黃國彬
  「兩巖雖云牢,木石互飛發。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濤沒。」《贈別元十八協律》•韓愈
  「淡白的海水汨汨吞吐淡黃的沙。冬季的晴天也是淡漠的藍色。」《傾城之戀》•張愛玲
  「新界這棵老樹讓人掛上個時鐘,還用繩子去捆綁手腳。」《新界老樹》•梁秉鈞
  「由兩座尖型建築物,把軒尼斯道、莊士敦道分格開來。東邊是德士古油站,西邊就是這座紅磚中式禮拜堂……」《別矣紅磚》•小思

  書香處處,細味港情。香港雖小卻玲瓏多面,在作家筆下,十八區的風貌,人和事各有不同情懷。不少本土作家更以地道的「原區民」身份,寫下香港各區的獨特情味。余光中、黃國彬、黃維樑、梁錫華等碩學鴻儒,為沙田文學留下幾許佳話;也斯以一系列城市街道詩,模塑《形象香港》;胡燕青跳上《隧道巴士103》,寫遍《更暖的地方》;董啟章為「永盛街」編撰疑幻疑真的《地圖集》,以地誌史作為文學創作的實驗。還有舒巷城寫西灣河、張愛玲寫淺水灣、李碧華寫石塘咀、葉輝寫筲箕灣、小思寫灣仔、西西寫上環、崑南寫旺角、馬國明寫荃灣、王良和寫大埔、陳雲寫元朗…… 深入而微,情真味厚。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及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聯合舉辦的「第七屆香港文學節」,現在起至七月十四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焦點活動之一是「書寫我城十八情」專題展覽,通過文學窺探地區的發展和變遷,展現十八區的文化風貌。展覽節錄五百多篇文章,從唐、宋名家描畫大埔和屯門的詩詞,到清末村民聊以自娛的新界竹枝詞和西貢山歌,再到謝晨光、李育中和張愛玲的新文學作品,又或舒巷城、西西、也斯等象徵本土文學植根成長的創作。場內更備有場刊列出參考篇目及延伸閱讀資料,讓讀者細味香港文學的本土情懷。

  除專題展覽,香港文學節透過四十多項多元化、且精采活潑的活動,包括研討會、與創作人對話、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作家講座、文學導讀、藝萃、交流會、香港文學行腳和「本土關懷」電影放映及研討會,展現香港的文化特色及文學多采的面貌。

  多位香港、內地及台灣的學者和作家將在三場「研討會」中,探討香港文化空間下產生的本地文學及其他地域的人文價值。星期六(七月五日)的首場研討會由朱耀偉、胡燕青及馬國明主講,講題為「香港空間:回憶與想像」;同日舉行的「城市空間:建築與文學」則由阮慶岳、王安憶及陳智德主講;而七月十二日將以「青年作家眼中的香港文學」為課題,並由潘國靈、謝曉虹及廖偉棠,與讀者分享他們的精闢見解。

  文學不止於寫作和閱讀,而「本土」亦不是單純的地理名詞和地方景觀。多場「與創作人對話」邀請來自不同界別的學者、文化工作者和網誌作家,與參加者輕鬆對談饒有趣味的不同文學課題,不但別具新意,亦甚富香港特色。七月六日會由非常受歡迎的網誌作家歐陽英傑(星屑醫生)及陳世樂,於「寫好部落」中講解寫好「博客」的秘訣。葉輝、梁志華、麥樹堅及鄧正健則於同日的「二樓書店和文學雜誌的經營」中,暢談經營二樓書店和文學雜誌的經驗及生機。

  喜愛英文讀物的讀者則不要錯過七月八日的講座,由兩位著名英語作家主講英文繪本與兒童少年文學的創作。在七月九日的「英文寫作與閱讀」,譚國根與林沛理分享從吸收優秀的英文文學作品中,增進寫作技巧的方法。七月十二日的「香港竹枝詞與通俗歌謠」,則由朱少璋與程中山講述感情奔放雅俗共賞的山歌、竹枝詞的特色。而最後一場是七月十三日舉行的「小說武俠小說」,由大號司徒雪的薛興國和筆名徐振的徐焯賢兩代武俠小說高手,以筆代劍,與參加者談文論武。

  文學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既可提升創作,亦有助心靈培養。香港文學節首次舉辦的「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作家講座」,由多位獲獎作家分享創作心得,並從影像、劇本、通識文學、詩去體會文學的豐富層次。七月七日將以「通識文學」為題,由陳寶珍及葉松茂分享融匯社會歷史、人文地理的文學作品,加上天馬行空的想像,即可成為上佳的通識教材。

  多位資深書評人及學者以小班形式主持「文學導讀」,帶領讀者深入閱讀指定的文學作品,解構作品的真意,引導開啟閱讀之門。七月六日的講者是許迪鏘與潘步釗;而七月十三日則有黃子程與顏純u。

  文學不一定是閱讀書本,它亦可以以新媒體方式演繹。結合舞蹈、戲劇、偶戲及跨媒體的「藝萃」,由多個本地藝團探索文學與表演藝術的微妙關係,以嶄新手法演繹不同作品。七月十日有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演出《行為藝術作動香港文學》,而七月十二日則有浪人劇場演出舒巷城的《鯉魚門的霧》。

  由不同團體策劃的「交流會」亦會陸續登場,分別有七月六日舉行的「甜酸苦辣香港地」兒童文學創作交流會、七月十一日的香港文學「拉符呃」工作坊及七月十三日的「散文詩與詩歌朗誦交流會」,鼓勵參加者以參與錄像製作、詩歌朗誦、行為藝術等活動,從日常生活探尋閱讀文學作品的樂趣。

  香港電影資料館為配合「第七屆香港文學節」,現正舉辦「本土關懷」電影及研討會系列,除選映十六部五十年代初至今,反映不同年代生活方式、屋住環境、市容的電影外,並與嶺南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合辦多場研討會。最後一場於七月十九日在電影資料館舉行,將從相關的文學作品與文本研究出發,探討不同時期電影中的「香港衣食」,以及背後文化涵義。

  香港文學節早前舉行了三項比賽作為前奏活動:「文學作品演繹比賽」、「香港地方風情」徵文比賽及「圖文傳真•圖片命題比賽」。得獎作品已順利誕生,並安排於香港文學節期間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展出。

  除電影放映外,所有活動均是免費入場,有關香港文學節的活動詳情,可參閱各香港公共圖書館、康文署表演場地及藝發局辦事處備取的節目小冊子或瀏覽香港文學節網站www.hklf.org.hk。查詢電話︰二九二一 二六六二(康文署)或二八二○ 一○三二(藝發局)。



2008年7月4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7時52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