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歷史照片見證辛亥革命之重要時刻(附圖)
*******************

  孫中山紀念館由明日(六月十三日)起至十一月十九日舉行「辛亥革命 ── 施塔福攝影展」,展出六十多幀珍貴的歷史照片,讓市民可以一睹清末民初的民生面貌,及重溫當時期不少歷史事件的重要時刻,例如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誕生等,加深對辛亥革命史的了解。

  施塔福(一八八四至一九三八)出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自十七歲開始從事印刷工作,逐漸成為一位照相製版和攝影專家。一九○九年,他攜同妻兒遠渡重洋至上海,並在當時總部設於上海的商務印書館出任攝影師。憑此身分,他得以到中國各地拍攝照片。一九一一年武昌首義,舉世注目,傳媒爭分奪秒紀錄這歷史時刻。從武漢到上海,包括湖北軍政府的成立、革命軍與清軍的激戰、漢口大火、南北和談,以至孫中山先生赴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等歷史瞬間,都一一被施塔福攝入鏡頭。

  是次展覽展出的圖片由施塔福的外孫安德森教授提供。六十多幀照片從施塔福的珍藏中精選而來,特別對革命軍與清軍在漢口(古稱夏口)和漢陽的四十多天戰事(史稱陽夏戰爭)紀錄尤詳,是研究辛亥革命不可多得的寶貴影像資料。

  觀眾可透過這些照片,瞭解清末的民生面貌。施塔福來到中國時,正值清朝末年,國門洞開,外侮日深,加上社會動盪,令清政府民望盡失,革命起義此起彼落。他以敏銳的攝影師目光,捕捉了一系列珍貴的民生鏡頭,如實地展現了鄉村和市井風貌;至於男士薙髮留辮、女士纏足等陋習,至二十世紀初仍未改變。

  除此之外,照片亦反映了當時中國正面臨的危機以及民國的成立,加深觀眾對中國歷史的瞭解。自一八四二年《南京條約》的簽署,中國沿海及長江中下游的不少城市都被開闢為商埠,列強並在各個通商口岸劃設租界,在租界內實行獨立的行政體系和司法制度。中國最早的租界在一八四五年出現於上海,及後天津和漢口的租界數目更居全國之首;直至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結束,租界的歷史在中國才告結束。

  甲午戰爭時期清軍節節敗退,清廷遂於天津小站開始編練五千名新軍。在義和團事件後,清政府擴大了編練新軍的力度和範圍。由於不少新軍成員曾留學日本,在外國的立憲和革命思想影響下,回國後都成為革命黨招攬的對象,一九一一年武昌首義便由湖北新軍揭開序幕。

  武昌首義成功後,清廷大為震驚,立即召開御前會議,一方面停止剛開始的永平秋操(今河北盧龍),並派陸軍大臣蔭昌親率軍隊前往鎮壓,以及增調海軍與長江水師對革命軍作戰。雙方在漢口(古稱夏口)及漢陽地區進行了四十八天的戰鬥,史稱陽夏戰爭。期間繁華熱鬧的漢口華界更被大火燒成焦土,哀鴻遍野。

  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先生正在美國宣傳革命及籌募經費,得悉武漢光復後,隨即在美國、英國及法國進行外交斡旋工作,爭取國際社會對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孫先生抵達上海,重返闊別十六年的國土。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孫先生轉赴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並為達致南北統一,以清帝退位為條件,舉薦袁世凱繼任為大總統。同年二月十二日清帝溥儀退位,結束了滿清二百六十七年的統治,以及中國行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觀眾可從是次展覽中,追蹤這些重要歷史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及歷史瞬間情景。

  孫中山紀念館位於香港中環半山衛城道七號,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三及星期五至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為十元,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六十歲或以上人士可獲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及孫中山先生誕辰(十一月十二日)免費入場。

有關詳情可瀏覽孫中山紀念館網址http://hk.drsunyatsen.museum或致電二三六七 六三七三查詢。



2008年6月12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7時00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