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三題:本港的空氣質素情況
***************

  以下為今日(五月二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蔡素玉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局局長邱騰華的口頭答覆:

問題:

  據報,粵港兩地的空氣質素和本港路邊空氣質素均有惡化跡象。政府在上月公布的《粵港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控網絡二○○七年監測結果報告》中指出,去年在粵港兩地錄得空氣污染超出標準的日數平均佔全年日數接近三成四,較前年上升百分之二點一九。報道又指本港政府在過去5年動用了近7億元公帑改善路邊空氣質素,但本港本年首季路邊空氣污染情況卻是自2000年有紀錄以來最差,超標時數逾總時數的一成,中環的超標時數更達310小時,是9年來最差。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3年,政府接獲多少宗涉及本港空氣質素和路邊空氣質素的投訴;

(二)除了氣象因素外,政府會不會評估導致粵港兩地空氣質素和本港路邊空氣質素轉差有甚麼其他因素;如果會,詳情是甚麼;如果不會,原因是甚麼;及

(三)針對上述兩項空氣質素轉差的情況,除了當局就本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本年1月28日的會議提供的文件內所提的措施外,當局有甚麼其他對策?

答覆:

主席女士:

  在回應具體問題之前,我想先解釋近年的空氣質素情況。

  空氣質素除受到本地和區域內的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影響外,亦會受到短期氣象因素影響。污染物排放量的變化是最終導致空氣質素改善或變差的基本因素,對空氣質素的長期趨勢有最重要的影響;而氣象因素則會對空氣質素造成短期的波動,但對長期趨勢則影響不大。

  由於年與年之間的氣象情況或會有所波動,可能會令個別月份的空氣質素與往年產生偏差。因此,我們不能簡單選取某一個短時段??例如某一個或幾個月份的空氣質素數據與往年同期數據比較,來判斷空氣質素有否改善或變差。

  要較全面評估空氣質素的變化及減排措施的成效,最佳的方法是觀察主要污染物濃度的長期趨勢,即全年平均值的多年變化。

  據環保署的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即2005年至2007年間,一般及路邊監測站錄得的主要空氣污染物平均濃度變化不大,而比2004年稍好(見附件一)。自實施一系列減少車輛排放措施後,相對1999年來說,現時路邊監測站錄得的空氣污染物平均濃度已有所改善(見附件二)。

  我現在就各具體問題作出回答:

(一)環境保護署收到的設訴一般是涉及特定的污染源或投訴對象,以作跟進執法行動的資料。署方在2005年共收到12,343宗涉及特定空氣污染的投訴;2006年的數字是13,264宗;而2007年則有14,304宗。其中約有接近一半是與汽車的污染排放有關,其餘的主要涉及個別污染源如酒樓油煙、地盤塵埃、臭味等。

(二)本港及鄰近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近年快速增長,過去五年,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百分之三十,而廣東省的更增加接近一倍。蓬勃的經濟活動,帶來了相應的發電、交通、工業等活動的需求,因而產生的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是影響粵港兩地空氣質素的根本源頭。這些污染源的排放量的變化,是令空氣質素轉好或變差的基本因素。要改善兩地空氣質素,必須粵港兩地政府、企業及民眾共同努力,缺一不可。不過,透過粵港兩地政府的合作機制及共同信念,粵港的減排措施長遠對兩地的空氣質素應可帶來改善,而有關的成效我相信最終亦會在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測數據的長期變化趨勢中反映出來。

  但是,由於短期的空氣質素容易受到氣象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一般需要採納約五年的數據,才可更客觀及科學地評估空氣質素的變化從而確立趨勢。鑑於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測網絡現時只有兩年的監測數據,有關數據仍未足夠用作趨勢分析以及評估減排措施的成效。

  不過,這並不表示我們不會盡力監察及評估兩地空氣情況。粵港政府會在未來幾年持續透過監測網絡收集更多的數據,再結合對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以評估兩地空氣質素的趨勢及減排措施的成效。今年初雙方完成的「珠三角地區空氣質素管理計劃中期回顧研究報告」,正好為兩地空氣監控做好了資料搜集的基礎。

  至於路邊空氣質素方面,政府自1999年後推行多項的措施以減少車輛排放的污染物,有關措施包括:資助車主把柴油的士及小巴轉為石油汽車輛、引入低硫柴油、實施最嚴格車輛排放和車用燃料標準、加強管制黑煙車輛、要求歐盟前期柴油車輛安裝微粒消減裝置、資助歐盟前期和歐盟一期柴油車輛更換為歐盟IV期型號車輛等。

  有關措施已帶來一定的成效。例如,自從引入超低硫柴油後,自1999年至2007年,路邊二氧化硫的濃度已減少百分之二十二,現時與一般監測站錄得的水平相若。此外,由於推行了上述的多項措施,路邊可吸入懸浮粒子和氮氧化物濃度亦分別下降百分之十五和二十四。而被檢舉的黑煙車輛數目亦減少了百分之八十。

  但是,由於本港的車輛密度仍然很高,當中仍有不少較舊型車輛,加上市區樓宇林立,有礙空氣污染物的擴散,因此,以上的措施仍未足以令路邊的空氣質素達致理想的水平。我們會繼續與社會人士及運輸業界共同努力,研究推行更多有效措施以進一步改善路邊空氣質素。

(三)我們在本年1月28日向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的會議提交的文件內,已詳細列出粵港在未來幾年將採取的一系列減排措施。

  在改善區域空氣質素方面,廣東省政府會在積極推行現有的減排措施外,推出在「珠三角地區空氣質素管理計劃中期回顧研究報告」內所建議的強化措施。這些強化措施包括新建燃煤電廠脫硝、實施更嚴格的工商業鍋爐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強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產品行業清潔生產、限制消費品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加強船舶污染排放控制等。

  香港方面,除了「中期回顧」報告內勾劃了的一系列措施外,我們亦剛於今年4月正式推出「清潔生產伙伴計劃」,以協助及鼓勵在珠三角的港資企業,採用較潔淨的生產技術和工序。有關計劃已開始接受申請。

  至於改善路邊空氣質素方面,政府會從規劃方面,繼續擴大鐵路運輸系統,以減少對道路運輸的倚賴,而多項新的大型鐵路項目已正式落實。另外,政府由2008年4月1日起,向購買符合環保商用車輛認可標準(即符合歐盟五期廢氣排放標準)的新車車主,推出寬減首次登記稅的優惠。有關規管停車熄匙展開的公眾諮詢,已於2008年3月底完成,我們現正分析收集到的意見,以便制定一個有廣泛支持的規管方案。

  另一方面,環境保護署經已在2007年6月開展了一項研究,詳細考慮世界衛生組織、歐盟和美國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檢討本港空氣質素指標,以及制訂為達致該指標所需的長遠空氣質素管理策略,包括達標所需的減排措施及技術、其他政策如交通和規劃等的配合、推行的方式和時間等。



2008年5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40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