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開放•對話」展覽系列於藝術館正式揭幕
*******************

  現今的藝術創作已不局限於使用畫筆、畫紙或雕刻刀來表達藝術。新媒體的引入,如數碼科技,不但為藝術工作者提供嶄新的創作空間,亦為觀眾開拓新的藝術視野。

  「香港藝術:開放•對話」展覽系列的首項展覽──「數碼演義」就邀請觀眾探索文化科技的新領域。展覽由明日起(五月十六日)至七月二十日在香港藝術館舉行。

  藝術館籌劃的「香港藝術:開放•對話」展覽系列獲藝術界人士的關注及支持,於二○○六年推出後收到二十份各具特色及風格的展覽計劃書。館方邀請了十位不同藝術界別的人士共同商議,選出四份最合適的計劃書於二○○八至二○○九年間籌辦展出。獲選的四項展覽分別為:鮑藹倫的「數碼演義」、金董建平的「新水墨藝術──創造、超越、翱翔」、任卓華的「尋找麥顯揚」以及鄭嬋琦的「尋樂•經驗」。

  媒體藝術一直把想像力的無限性與科技的合理性結合,為創作領域開拓全新空間。媒體藝術徹底改革了大眾的文化交流:一種不只單一回憶或發明的交流,而是一種具參與性及前進性的交流。「香港藝術:開放•對話」就以鮑藹倫任客席策展人的「數碼演義」拉開序幕,讓觀眾探索數碼科技與藝術創作結合的領域。是次展覽建基於香港藝術館及香港、上海及台灣媒體藝術家的新創作,藉此加深觀眾了解本地的多媒體藝術及其歷史發展,整理本地「活動影像」的傳統文化及審美論調,並引發更多對現今科技主導生活的討論及研究。

  鮑藹倫活躍於本地和國際媒體藝術圈,是國際知名的錄像創作者和媒體藝術展策展人。自一九八五年開始,鮑氏的作品受邀到無數大小的影展及雙年展,包括光州雙年展、巴西錄像媒體節、城市在動、約翰尼斯堡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及上海雙年展等。經過二十年巡迴展覽後,她的著作「大大話話鮑藹倫」於二○○四年在香港及紐約面世。鮑氏現任為全職放射診斷技師,並常於大專院校教學演講。

  在延續有悠久傳統的水墨並使其發展成當代藝術形式的歷程上,藝術館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金董建平女士的「新水墨藝術──創造、超越、翱翔」展覽試圖以藝術館的水墨收藏及藝術家個人新作,把水墨藝術的探索超越媒材範疇,進一步思考水墨美學與精神的新詮釋及在其當代文化的涵義和定位。這展覽與「數碼演義」正好為本地藝術傳統作了一個承先啟後的平衡。

  除了大傳統的延續與更新,個別藝術家的發展也是締造多元及健康藝術生態之重要環節。任卓華女士的「尋找麥顯揚」展覽以本地藝術家麥顯揚(一九五一至一九九四)為起點,從藝術館館藏出發,再透過幾位當代藝術家利用作品與麥顯揚的對話,以多層次檢視藝術家作品對今天的意義,展覽提供了在群展宏觀的角度以外,一個由微觀出發去思考香港藝術發展狀態的角度。

  另外,鄭嬋琦女士的「尋樂•經驗」展覽計劃透過藝術家與不同特殊社群互動後的創作,讓觀眾跳出視覺框框,以觸覺、嗅覺、聽覺等去「感受」藝術品,分享社群的「生活經驗」,從而打破不同社群「生活及藝術」的距離。藝術館亦希望藉此展覽引起大眾對文化平權關注的機會。

  為配合「數碼演義」展覽,藝術館演講廳將舉行多項講座,包括由朱紹恆主講的「數碼水墨之拓展」、王建明主講的「創意電腦」、陸冠熊主講的「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之間」及黎肖嫻主講的「建構媒體藝術素養」。首兩項講座於五月二十四日舉行,而其餘兩項講座則分別於六月十四日及六月二十一日舉行。以上講座均以粵語進行。另有三項以英語進行的講座,分別是葛海崙主講的「連系與移動的藝術」、馮啟雄主講的「人體美學」及羅海德主講的「媒體藝術+教育」。以上三項講座分別於六月二十一日、七月五日及十二日舉行。詳情請參閱藝術館網頁。

  藝術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開放時間為星期日至三及五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六上午十時至晚上八時,逢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六十歲或以上人士可獲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資料,歡迎瀏覽藝術館網頁﹕http://hk.art.museum/,或致電二七二一 ○一一六查詢。



2008年5月15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00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