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地方行政高峰會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為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今日(五月十日)出席地方行政高峰會「提升運輸系統,優化公共房屋」分組討論的總結發言:

  我想強調溝通不但是互動,而且是持續的。任何具體的建議,和在日常工作時都會全面諮詢區議會,並與區議會合作。

  我想先談談運輸基建,未來將有很多新的和大型的基建項目,我期待在落實時,無論在詳細設計,尤其是鐵路的走線,車站的設置,出入口的位置均與區議會合作和共同設計,通風大樓與整體的構思和設計,我都非常期望能與區議會合作。

  剛才有多位發言的朋友提及交通的管理和道路擠塞問題,一方面我們會完善硬件部分,盡量提升基建設施,但亦需要在軟件上作出配合,如設立交通管理中心,運輸署現時已有做,如區議會有興趣,可實地去看看,系統如何即時控制交通燈,讓交通更順暢。

  至於東區的塞車問題,有關中環灣仔繞道項目,我們非但無擱置,反之要全速進行,但當中涉及一些法律的問題,我們必須小心處理。此項目對港島北的交通,以至紓緩隧道塞車等問題,都是必須的。但無奈我們不能不處理官司的問題。其實中環灣仔繞道本身的走線是沒有問題的,只是現時有人挑戰在建造該項目時所涉及的填海,都屬臨時填海....

  在協助改善各區內和跨區的道路擠塞問題方面,我們初步切實的回應是在港島北區設置更多顯示牌以後,平均車速大致加快了百分之四。來年我們計劃提供多個新的交通資訊計劃,包括:

* 於九龍安裝6組行車時間顯示器,以顯示使用3條過海隧道過海所需的行車時間;

* 於新界東設立3組行車速度屏及於新界西設立2組行車速度屏,以圖像顯示道路網絡的交通擠塞程度。

* 於東區走廊增設1組行車時間顯示器,以顯示取道東隧及紅隧過海所需的行車時間;及

* 擴展現有的網上行車速度圖,以覆蓋所有主要幹道。

  另外,會與區議會合作改善行人路的使用,如安裝指示牌時,多與區議會溝通,考慮減少豎立指示牌,留給行人多些空間。 

  大家亦在房屋方面提出很多意見,如恢復居屋和租置計劃等,我們必須小心處理,○二年的房屋政策至今,如再重行此政策,我們必須小心,因為這並非單純的房屋問題,亦會影響整體的經濟。但我們承諾會密切注意情況。

  大家剛才亦談及「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正是我們房屋政策的宗旨。我想具體回應以下數個議題。

  首先在電梯方面,由於新的公屋已有後備電源,所以不是問題。至於舊的公屋,我們承諾會避免年檢進行期間對居民造成的不便,以及不會阻礙救急的工作。這是我們會必定會跟進的。我完全同意這是「人命關天」的事。這些只是技術上的問題,我認為是可以解決的。

  第二是鐵閘事宜,我們會在新建的公屋安裝鐵閘,這是房委會一項新措施。

  至於冷氣機滴水問題,在全港公屋的外牆會分期進行工程,以徹底解決問題。

  我們亦聽到有意見指如何在興建新公屋時,為地區帶來新氣象。我們會在發展公屋時,提供各類型的社區配套,讓公屋及其他住在附近的居民均可受惠。例如我們在計劃重建牛頭角下h時,加入了地區文娛中心的項目,便是其中一個實在的例子。我認為我們可以循這種模式繼續發展。

  房委會在設計新公屋時,希望能與居民保持良好的溝通和諮詢,以回應居民意見。例如在石排灣重建項目中加設升降機塔,方便h內居民出入香港仔市中心。

  另外,加強屋h內,以及與舊屋h的聯繫,建行人通道等,這都是十分好的發展方向,我們應在此加強合作。亦有意見要求增建地區休憩用地,屋h連結,分享資源,進行全方位諮詢,建長者自電梯等,均可納入新公屋的設計和落實的程序中。為能有更加好的規範化諮詢,我們將會在大型公屋發展的規劃和設計階段,舉行有公眾參與的工作坊,並邀請資深的業界人士擔任協作人,就各項社區及基建設施,例如天橋、公園,及連接屋h及地區設施的行人通道等,提出具體建議,讓區內居民發表意見,凝聚社區力量,加強溝通。為此,我們會委派助理署長級的統籌員負責所有公屋發展項目的地區諮詢事宜,並會積極地與政府各有關部門統籌及協調,以便項目更順暢地進行。

  我們十分明白社會對公屋發展的期望已愈來愈高,因此我們希望能與各位合作,一起為居民建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雖然回應大家的時間不多,但我很樂意對大家剛才發表的意見,提問,及所收到的意見,作仔細的研究,如有需要,更會以書面方式透過政務專員與大家保持溝通。

  多謝主席。



2008年5月10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7時45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