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行政長官在博鰲亞洲論壇午餐會致辭全文(附圖)
**********************

  以下是行政長官曾蔭權今日(四月十二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舉行的午餐會上致辭全文的中文譯本:

各位嘉賓、各位先生、女士:

  感謝大會給我這個機會,在可持續發展和今年年會「綠色亞洲」的主題下,與各位談談香港的未來。

  如果叫世界各地的人形容香港,相信很多人都會說,香港是個石屎森林──擠迫喧鬧、高廈林立、夜色璀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較月光更為耀目。這些只是實情的一部分,是香港給人的片面印象,也是廣告界和新聞界喜歡描繪香港的一面。

  香港森林遠多於石屎。香港面積1 100平方公里,其中大約四成是受保護的郊野公園,而由於香港地勢多山,另有三成土地屬於不能興建的鄉郊和綠化地帶,或者是低密度鄉村發展區。因此,在旅遊冊子所見的金色玻璃幕牆和閃耀奪目的廣告牌背後,香港其實還有大片的廣闊綠野園林。

  基於實際需要和設計使然,香港是一個往高空發展的大都會,背後卻也不乏綠樹林蔭的青b郊野地。香港大多數市民住在高樓大廈,沒有偌大的花園房舍。我們理解、接受,也適應這個高密度的居住環境。許多人更樂在其中。

  但居住在高樓大廈的同時,我們必須讓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郊野公園的廣闊、寧靜和綠化環境。香港人極力保護這些可供所有市民遊玩享用的專設綠化地區。這正好說明,為什麼香港過去十年合共種植了2 000萬棵樹之多。正因我們廣植林木,香港才可以維持過去40年那種既高密度、又有持續性的發展模式。

  廣植林木以外,我們也集中發展新市鎮。新市鎮散布香港各區,類似嶼P城市,人口由15萬至50多萬不等。香港近半數人口住在新市鎮,這些自供自給的社區與主要商業區之間,以快捷高效的鐵路運輸系統接駁相連,同時輔以巴士、的士、渡輪等各式公共交通工具。在港島區,我們甚至還有早於二十世紀初開始行駛的電車服務,每星期載客高達150多萬人次。

  難怪香港每日1 200萬載客人次之中,公共運輸高佔九成以上。由於公共運輸服務完善,本港市民的自用車擁有率在已發展經濟體中,屬排名最低之列──每1 000名居民只有80輛自用車,而新加坡則有180輛,英國550輛,美國840輛。

  這大致說明為什麼香港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世界其他主要城市為低。二零零五年,本港溫室氣體排放量約人均6.5公噸,美國為24公噸,英國和日本11公噸,新加坡9公噸。

  香港城市面貌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蛻變過程,正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好例子,因為其中展現了有效運用土地、運輸基建、政府收入、能源和人才等重要資源的理想成果。

  可持續發展不單涉及善用土地興建樓房供市民居住的問題,也關乎平衡社會、經濟和環境需要的問題,關乎改變政策和思維方式,關乎取捨抉擇的問題。簡而言之,這是關乎生存的問題。

  過去30年,我們透過剛才提及的方法,讓香港建立起國際金融中心和中國貿易轉口港美譽,但同樣的方法對於要在未來十年穩佔頂尖國際金融中心榜上一席位置的城市來說,卻未必一樣奏效。

  適合香港的方法,未必適合其他地方。要持續發展,必須配合本身的獨特情況,即是要盡用既有的條件發揮所長。此外,那些發展必須是社會和經濟所能應付的。

  可持續發展也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需要不時作出評估和調整。「持續」一詞有許多含意:支M;持續不息;連續不斷;堅持不放;確認或堅信事物真確有效等。

  對於香港這個細小而外向型的經濟體,要在全球化環境中競逐人才、投資和聯繫,持續發展也包括了以上的所有含意。

  香港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九成以上。因此,香港的未來,取決於我們能否繼續為全世界、為國家和香港市民不斷增加服務價值。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成為中國重要而特別的一員。內地與香港經濟唇齒相依,合作關係日益緊密,為彼此締造互利雙贏。與此同時,我們維持亞洲國際都會的獨特身分和種種優勢──獨立的司法制度、新聞自由不受干預、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府、稅率簡單低廉、貨物與資金自由流通等。

  就是這些因素數十年來吸引了無數跨國企業來港,合力為香港建造那令人讚歎的空中輪廓。不過,這一切是否足以吸引跨國企業在未來10年、20年、30年繼續來港?又是否足以吸引有意開拓世界市場的中國大型企業來港?

  我的答案是「否」,並不足夠。我們必須做更多工夫。我今天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會努力做更多工夫。

  優化環境是我首重的施政綱領。要爭取優秀人才,要留住本地培養的人力資源,要開拓香港的服務行業,提供清潔綠化的生活環境尤為關鍵。

  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對香港至為重要,因為我們將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工作人口減少、納稅人數減少、生產力下降,未來卻會有更多人期待繼續享有高水平的醫療護理和公共服務。

  因此,我們有需要吸納內地和海外的年青新血來港,以維持香港的經濟活力和創造力。近年,我們調整了入境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和外地學生來港,並希望他們定居香港。我們當然明白,香港必須給予他們優質的生活環境,才能夠促使他們決意留下來。

  讓我先談談空氣質素問題。要讓香港和鄰近珠江三角地區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多下工夫改善空氣質素。由一九九零至二零零六年間,我們把四項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的懸浮粒子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減少排放量由32%至53%不等。採用最佳的歐盟和加利福尼亞州汽車排放規管辦法,也有助減低道路空氣污染物的平均濃度。

  雖然取得以上的減排成果,香港的能見度近年卻仍然轉壞,這主要是受到整個珠三角地區的發電廠、工廠和汽車排放造成的光化煙霧籠罩所致。

  這正好說明空氣污染並無地域界限。我們察覺到造成這些污染的珠三角區工廠,許多都由香港人擁有。因此,我們為香港工業界提供財務和技術支援,協助他們提升和更新生產技術,以達至高效益低污染的生產目標。 

  我們也與廣東省當局緊密合作,推行地區空氣質素計劃以對付污染問題。我們為剛才提及的四種污染物訂立嚴格的減排目標,以期合力在二零一零年把排放量減少20%至55%(以一九九七年為基線)。

  粵港兩地在經濟上已發揮示範作用,協助國家設計未來經濟發展的模式。我們的共同願景,就是要成為中國最清潔、最綠化的地區。我們更希望可以為國家起荓a頭作用,以實際行動進一步推展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說回香港的情況:我們正循多個方面優化環境。

  發電廠是本地排放的最大來源──自一九九七年起,我們已經禁止興建新的燃煤發電廠,選擇以更清潔的天然氣發電。我們訂立了電力公司的排放上限。此外,我們把電力公司的回報率與他們的環保表現掛u,使用再生能源的發電設施將享有較高回報率。換句話說,電力公司未來可享的盈利,將取決於他們運作的潔淨程度。

  我們也與市民大眾合力節省能源。這有助紓緩空氣污染情況,減低溫室氣體排放。我們正茪漭萿k強制執行能源效益標籤計劃,第一期實施範圍將涵蓋空氣調節機、冰箱和緊湊型螢光燈。

  我們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以減低運輸和工業操作所產生的廢氣,包括實施歐盟汽車廢氣排放和燃料標準;把所有歐盟前期柴油車輛改裝為設有減排裝置的車輛;向車主發放一筆過資助金,用以把舊柴油車輛更換為歐盟四期車輛;給予購置環保私家車的車主稅務優惠;給予購置歐盟五期標準商用車輛的車主汽車登記稅寬免;以及強制商業活動使用超低硫柴油。

  展望未來,我們正參照世界壎芠梒握膝洩熙抪s指引,檢討香港的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完成後,我們會建議整體的長遠行動計劃,務求達至新的空氣質素指標。

  另一個有助淨化空氣和改善生活環境的方法,就是進行綠化,這也是碳封存的一個重要方式。正如我先前說過,過去十年,我們已種植超過2 000萬棵樹。綠化工程在市區各處持續推行,我們也打算在市區和工業區推行綠化屋頂措施,實行在石屎之中建設森林。

  我們也積極推動可持續建築。自二零零五年以來,所有公共工程都已盡量採用能源效益設置和再生能源技術。新建的政府建築物須按照《建築物能源守則》設計。採用新措施後,我們每年可節省約1 000萬度電力,相等於大約7 00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們也正在積極推廣使用循環再用物料。過去六年,公共工程共採用了約100萬公噸的循環再造物料。

  在國際舞台上,香港也盡一分力對付氣候變化問題。舉例來說,我們承諾在二零零五至二零三零年間,把本港的能源密度減少25%,以符合亞太經合組織的新近協定。此外,我們也在二零零七年十月加入C40城市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倫敦、東京、紐約、北京、上海和悉尼等城市,也是小組成員。我們期望與這些城市及小組其他成員進行建設性的交流合作,共同應付氣候變化這個全球問題。

  除了實施各項環保和綠化措施外,我們也知道市民期望政府多保護建築文物和古[,以保護和活化富有香港特色的社區景致。舉例來說,我們茪漺ㄗ悇F府擁有的歷史建築物,供非牟利組織復修改作另類用途。與其讓這些建築物閒置,我們不如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這樣,我們不但可以協助團體推行本身的工作,也可以為這些建築物座落的地區增添城市活潑新風貌。換句話說,我們是採用嶄新方式保存這些建築物的實用價值。

  各位嘉賓,香港已發展成為一個面向世界的國際都會。我們也知道亞洲許多城巿也越來越開放發達,更有力競爭。隨茪什篫~續向外開放,改革其龐大的市場,相信各地競逐人才的情況會更形激烈。

  香港擁有卓越的營商環境、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無可媲美的潛力。低廉的稅率、一流的基建設施、通達全球的網絡、優秀的人力資源,這些都是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要素。不過,這一切並不足以保證我們可以續創繁榮。香港市民和居於這堛漱H都對這地方抱有更高期望,特別是生活質素方面。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至今有茪@種共生的關係,兩者相互靠賴,再相互支持。

  環境保護不再是從外國輸入或強加於亞洲國家和城市的議題。不論是香港這樣的城市,還是珠江三角洲這類更大的經濟群體,環境保護是保持繁榮興旺的成功要素。

  香港致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確保我們的子孫後代得以在清潔、綠化、創意和開放的環境繼續創富興民,維持亞洲國際都會的美譽。

  多謝各位。



2008年4月12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5時27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