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劇場組合」脫離現有政府資助架構成立「PIP文化產業」
***************************

  民政事務局今日(三月十二日)就「劇場組合」成立「PIP文化產業」,並決定由二○○八/○九年起不需要政府的恆常資助,表示歡迎。

  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劇場組合」因發展成熟而邁向新的營運模式,對香港演藝團體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正面的啟示。

  發言人說:「『劇場組合』自一九九三年成立,經過15年接受政府及藝術發展局的資助過程,到今天脫離政府資助行列,印證了政府資助新進演藝團體/藝術家政策的成效。」

  「劇場組合」在一九九三年成立,獲當時的演藝發展局資助,二○○二/○三年首度成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藝團。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亦透過其主辦的文化表演節目為劇團提供不少演出機會。直至二○○七年開始,劇團直接獲民政事務局恆常資助。

  二○○四年,「劇場組合」透過與香港藝術中心的協作和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支持,成為藝術中心的駐劇院藝團,成功試行了「PIP快樂共和--藝團駐劇院計劃」。有關的藝團駐劇院計劃是即將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推行的「場地伙伴計劃」的先驅。

  發言人續說:「『劇場組合』改變營運模式的發展,為政府即將就表演藝術資助模式和政策的檢討,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個案。為了跟進二○○六年表演藝術委員報告(I)內的建議,民政事務局正計劃在未來一兩個月內委約獨立顧問,為接受政府恆常資助的主要專業演藝團體制訂全面的新資助機制及新評審準則進行研究,目的是探討一個促進專業表演藝術團體蓬勃和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顧問研究亦將涵蓋除經常性資助外,其他多元和切合藝團發展的資助模式,包括共同投資、配對基金、貸款、場地或其他有形和無形的政策支援。劇場組合的發展,肯定了顧問研究的重要性和路向。」

  顧問研究工作將於今年四、五月開始,期望於二○○九年上半年完成。政府亦將探討如何釐定一套適用於不同營運模式專業藝團的評核機制。
  
  政府期望劇場組合不再拿取政府經常資助後,會繼續追求藝術的卓越,製作高水平的藝術創作,並支持本地藝術的發展,為本地文化藝術界培育人才,為觀眾提供具高質素的文化節目。

  身兼表演藝術委員會和表演藝術資助委員會主席的陳達文博士亦就「劇場組合」脫離現有政府資助架構成立「PIP文化產業」,從政府資助邁向文化產業的營運模式,表示歡迎。

  陳博士認為「劇場組合」的成功印證了藝術有價的事實,推翻了「商業」、「藝術」二元化的觀念。劇團的路向為文化產業化提出了具體的定義。產業化指的是以產業模式去營運文化事業,並引入商業管理方法去推廣和開拓文化藝術,並不代表放棄藝術理想。

  陳博士認同劇場組合的發展方向不可能適用於所有受政府資助的藝團。不同的藝術形式,藝團不同的發展方向和階段,會決定資助政策的適切性。他期待獨立顧問研究對這問題有一個全面和客觀的討論並提出政策建議。

  在「劇場組合」離開政府資助架構後,由於「PIP文化產業」旗下的「PIP劇場」及「PIP兒童劇場」與現時「劇場組合」的藝術取向不變,政府對它作為一個具專業藝術水平的藝團的其他支援現時維持不變,包括與康文署在節目演出上的合作等。



2008年3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07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