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歷史博物館滬港銀行展 延長至五月二十六日
********************

  香港歷史博物館去年十一月起舉行的「從錢莊到現代銀行:滬港銀行業發展」展覽,展出共五百多件上海及香港銀行業的珍貴文物,獲得各界人士讚譽,截至昨日(三月十日),該展覽共接待了超過八萬人參觀。為了讓更多市民認識這兩個金融中心在過去百年來的發展,展期將延長至五月二十六日。

  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合辦,香港歷史博物館與上海市銀行博物館籌辦,除展出上海赴港的三百多件文物外,亦有從歷史博物館館藏中精選的二百項藏品。

  歷史博物館總館長梁潔玲表示,得到中國工商銀行及上海市銀行博物館的支持,令展覽能在港延長展期,實在難得。

  梁潔玲稱﹕「展覽的大部分展品來自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及本地多家銀行和私人珍藏,內容豐富。觀眾不單可以欣賞來自上海的精采展品,更可見到不常公開展出的本地銀行及私人藏品,希望市民能把握是次機會,前來參觀展覽。」

  「相信參觀過是次展覽的觀眾都感到不少展品極富趣味。例如民國年間錢莊場景就能生動地展示其運作模式、業務類別及規模。此外,展出的一些舊文物,如一座兼具記憶及計算功能的古老記帳機、杠杆式紮鈔機,以至一座在展場內作互動問答遊戲用的自動提款機,以及香港首套的現金儲值咭等,都能深入淺出地介紹滬港銀行業由人手操作過渡至電腦化的發展歷程。」

  「當然,不同年代的錢罌(錢箱)、存摺,發行的鈔票和股票等都能勾起市民的集體回憶。」

  梁潔玲又補充說﹕「上海與香港兩地自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結束後,迅速崛起,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站於最前端位置。今日,滬港兩地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金融中心。是次展覽能讓市民,尤其年輕一代了解這一段歷史。」

  展覽分六個部分介紹滬港兩地百多年的銀行業發展,從最初期的錢莊銀號、外資銀行的引入、華資銀行的誕生、抗日戰爭前後的滬港金融業發展,到一九四九年前後的銀行業,以至改革開放後的景像均作闡述。

  為豐富觀眾對展覽內容的認識,是次展覽設公眾導賞及錄音導賞服務,另有一系列講座,詳情請參考歷史博物館網頁。此外,印製精美的展覽圖錄,亦於歷史博物館精品店發售。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為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可獲半價優惠;星期三免費參觀。

  有關展覽詳情,可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



2008年3月11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8時01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