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為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今日(三月七日)出席熱能廢物研討會午餐會後會見傳媒的談話內容:
記者:昨日有蛇口南山的居民來香港,關注屯門興建焚化爐的問題,擔心在屯門興建的話,空氣污染會影響他們,你會不會擔心這件事連當地的人都關注,事件會引起內地政府的關注,會有更大的政治阻力?
環境局局長:這證明了空氣及環境的問題,是沒有界限的,無論是香港特區的居民或是周邊地區的居民,對環境的關心是日益增加的。現時兩地之間,無論港深或港粵都有很多機制,在專家層面、在政策層面都有定期接觸,如果這方面有需要時,我們必然會進行討論。昨天亦有同事陪同這些訪客,並且講解我們目前進行的情況,但是我們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在現階段仍在選址及相關的環評,選址在那一個地方,還要經過未來十八個月的環評。我們亦在這段時間內多方面聽取不同界別、不同地方市民的意見,使這個過程可以暢順一些。今日的研討會亦是很好的機會,因為我們邀請了世界各地對興建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無論是操作方面或政策方面的專家來與我們分享。分享其實不單是技術方面,還在過程上面,例如興建類似設施的時候,會遇到甚麼問題,當我們剛開始策劃這設施的時候,有多些討論,有多些關心,是一件好事。
記者:你們有沒有主動接觸深圳市政府,是否了解他們的關注是甚麼?
環境局局長:正如我剛才所講,兩地政府有定期的機制,這些問題隨時可以討論。
記者:剛才提過焚化過程可以產電,如果選址的地方是遠離民居,會不會對產電...?
環境局局長: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的焚化部分,一定會產生很多能量,因為是高溫焚化。在世界各地來說,通常這方面的熱能所產生的電力,都可以循環再用,我相信現時的兩個選址,因為香港不是很大的地方,兩個選址,就熱能或電力,應該可以循環再用。至於如何利用這設施產生的電力,其實我們的公眾參與活動將來亦會討論。我們見到世界各地很多這類設施,都有社區服務的部分,例如日本,日本的文化喜歡沐浴,所以有些作為水療的用途,有些地方則作為旅遊點等等,而電力熱能通常可以利用得到,這方面,我相信將來可以討論,在選定地點,在設計上應該都有公眾諮詢及參與的機會,看用什麼方法最能夠善用產生出來的資源。
記者:將來是否可以用這個設施...
環境局局長:現階段詳細的設計還很難說,如果單說產生的電力方面,相信有方法投入現有的電力供應內。
記者:一年時間要減廢減至五百萬噸,你認為有沒有機會可以做到?
環境局局長:其實在二○○五年政策大綱出台之後,有一籃子的措施,其中每一項工作都要切實去做,每一項措施其實都是不容或缺的,即是說其內所列舉的無論是減少廢物、循環再用、回收等等各項措施,都是必要的。但是推行各項措施時,我們亦考慮到時間,公眾是否接受,以及準備工夫是否做足等,我相信有些團體希望政府在大綱內作出的承諾可以體現,這是合理的,但是要體現這承諾,亦要社會整體共同的承擔,譬如說最近推出的污染者自付的計劃,落實於生產者責任制的法案內,都要經過一番討論和準備,可能有些措施,如果準備充足的話,出台會快一些,有一些可能要考慮到時間的問題。但是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這政策大綱內,譬如綜合廢物處理設施,其實在整個時間表內,如果今日還不開始策劃的話,可能將來要面對很大的廢物處理問題,因此我們有今天的講座,或者近期在選址方面工作的開展。
記者:公眾承擔家居廢物收費,何時有時間表?
環境局局長: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是其中一種處理方法,如果要實行的話,必須要得到公眾接受,一方面要進行相關的?育,另一方面要做好源頭分類,第三方面要考慮切實可行的方式。早期的試驗計劃中,我們向每戶派發一個垃圾袋,以按垃圾袋的廢物量徵費,試驗計劃顯示效果不是太好。現時要考慮其他的方法,以切實可行地推展這個計劃。我們要在這方面做些工夫,早前在立法會亦談過,要做些研究和調查,以一個最有效的方式推行工商或家居廢物徵費,然後草擬法案及做其他工作。
記者:時間表如何?
環境局局長:二○○八年內會有困難,今年內未有立法的空間,而且尚有前期的工作要做,今年之後我們會繼續研究。期間我們沒有停止過研究的工作。
記者:如何跟進傾倒建築廢料事件?
環境局局長:同的執法部門正合力處理,已有一些成效,各執行部門會繼續聯手處理這問題。
記者:可否承諾環保團體的建議,先做減廢,再興建焚化爐?
環境局局長:我們整籃子的計劃包括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及生產者責任制的法案,以至鼓勵循環再造工業、公眾教育,廢物徵費,每一項已同步開展。每一項目需要的時間不同,例如綜合廢物管理設施需要較長的策劃期,如果現時不開展的話,我們會有些擔憂。我們希望同時進行整籃子的計劃,但必須考慮執行的方式。我們會在這方面繼續諮詢公眾,完成研究和調查後,會盡快推出方案。
記者:如何處理建築廢物?
環境局局長:現時香港管理廢物的方式不是一個單一的方案可以處理,因此我們早前提出整套方案。每個方案亦不是單一個政府部門或市民可以做到,譬如政府要及時策劃及出台一些設施,但一些涉及公眾的項目,必須要市民參與和討論,然後推出計劃,或進行立法。例如剛才所提的例子,期間需要研究的過程,現時首要的任務是盡快在立法會通過生產者責任制法案,開展用者自付及收費的部分,在這個基礎上看看香港現時是否有條件進行家居廢物收費。
記者:傾倒建築廢料事件...
環境局局長:即使有法例,仍有人會知法犯法,這是執法的問題,我們前線的部門會繼續合力處理。
記者:綜合廢物管理設施選址,最初環評有沒有考慮對境外的影響,現在有許多關注,有否需要擴大或者延長?
環境局局長:就選址,首先要做環評的工作,環評工作需要一段時間,大概十八個月。我們會考慮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和那一個地點最為公眾接受等工作。我們現在開展工作,視乎結果再作打算。
記者:會不會考慮境外的影響?
環境局局長:周邊地區的環境都會審視,現時機制內都可以處理。
(請同時參閱談話內容的英文部分)
完
2008年3月7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9時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