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藝術館展出何漆園六十幅書畫作品(附圖)
*******************

  嶺南派第二代佼佼者何漆園,一生致力實踐該派「折衷中外、融會古今」的藝術理想,並在推動藝術教育取得卓越成就。為讓市民對其藝術有更深入認識,香港藝術館由明日(十二月二十八日)起至明年三月九日展出何氏作品六十餘幀。

  是次展覽名為「萬茂傳德:何漆園書畫作品捐贈展」,展出的作品包括何氏早年力追高奇峰風格的嶺南派花鳥畫作,亦有以傳統繪畫筆法、構圖,融合西畫原理和實景寫生的山水作品,具體地展示何漆園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特色。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周達明今日(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展覽開幕禮上致辭時表示,藝術館承蒙「香港美學會」和何氏家族慷慨捐贈何漆園的書畫作品與收藏品,得以籌劃是次展覽,從捐贈中精選六十幅作品,聯同藝術館的館藏一起展出,以回顧何氏跨越半個世紀的創作歷程。

  周達明說﹕「何先生出生於廣東順德,學藝於廣州,大半生貢獻於香港,正好體現出粵港兩地文化血脈緊緊相連。歷年來,藝術館也因為這種地緣關係,並承蒙一眾藝術家、收藏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熱心支持,確立了以收藏和發揚粵港藝術為宗旨的發展方向,讓市民在欣賞廣東藝術之餘,更可從中感受到同根同源、豐富多彩的粵地文化精神。」

  何漆園(一八九九至一九七○)十九歲從高奇峰學藝,深得真傳,為「天風七子」之一。一九三三年,高奇峰猝逝於上海,何氏即為奔走籌措後事。此後逾三十載,與天風樓弟子舉辦了多次紀念展覽,弘揚嶺南畫藝,不遺餘力。他亦在創作上積極實踐嶺南派「折衷中外、融匯古今」之精神,除寫生採稿之外,亦鑽研傳統書畫詩文,擷取傳統藝術精華,發展出別開蹊徑的「融合風格」。

  何氏的山水畫在傳統構圖中結合西畫透視原理之外,亦嘗試將新題材與不同技法共冶一爐。一九六二年的《萬茂草堂》堪稱典範。花鳥方面,《寒潭清唳》中仙鶴飛掠潭面,潭中倒影隱現,便是採用了西洋畫透視法與光影原理入畫的實例。何氏亦從寫生入手,作品如《鶴咀寫生》、《半天紅翠一蟬飛》等均為寫生之作。然而,在肆力追求寫實和融入新法的同時,何氏亦努力表現他對藝術與人生的訴求,強調要用合理務實的眼光看傳統與新事物,故其藝術平易近人,誠如其座右銘云:「不立異以鳴高,不降格以諧俗」。

  秉承師輩推動美育之志,何氏畢生獻身教育。他曾為高奇峰於嶺南大學代課,亦曾執教於佛山市美、廣州市美。一九三六年來港,聘任漢文師範學校等教職;一九三九年併入新成立的羅富國師範專科學校;一九五一年葛量洪師範專科學校成立,兼任兩師範教席,至一九五九年退休,作育英材無數,其於本港美術教育貢獻良多。退休後,於「萬茂草堂」與門人作畫論藝,亦經常主持藝術講座,繼續弘揚中國藝術。

  自青年時代何氏已積極參與組織畫社,舉辦畫展。早於一九二六年,便與美學館仝人在廣州組「美學社」;一九三四年與周一峰、趙少昂、黃少強、葉少秉、容漱石創立「六人畫會」;一九三九年又在港結「歲寒社」;一九五六年與李鳳公、趙少昂、葉少秉、林建同、鮑少游、張韶石等成立「丙申社」;一九六八年,更與學生成立「香港美學會」,以示與高奇峰的「美學館」一脈相承。何氏辭世後,門人後嗣繼火傳薪,歷年舉辦展覽及出版,並捐贈何氏遺作予粵港兩地博物館,繼續弘揚何氏德藝。

  配合是次展覽,藝術館將於十二月二十九日下午二時三十分至四時三十分在展廳舉行展品實談,此項活動由藝術館助理館長(中國書畫)鄧民亮主講,並以粵語進行,參加者須繳付博物館入場費,名額為四十,先到先得。此外,藝術館為展覽印製一冊彩色圖錄,於該館書店發售。

  藝術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開放時間為星期日至三及五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六上午十時至晚上八時,農曆年除夕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逢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年初一、二休息。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資料,歡迎瀏覽藝術館網頁﹕http://hk.art.museum/,或致電二七二一 ○一一六查詢。



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30分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