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今日(十二月一日)在香港電台發表《香港家書》的全文︰
乃虎兄:
你好!學期快結束,你在加州大學一定很忙碌了,既要給學生考試,又要準備休假期間舉行的學術會議。
至於我,加入特區政府成為負責財經及庫務的問責官員,不經不覺已五個月。我有在大學教授和研究經濟金融理論的經驗,但要把心得應用到香港金融政策制定和公共財政管理之上,仍然充滿挑戰性。
今年年初,我還是「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峰會金融服務專題小組的成員,與小組其他成員一起提出了很多建議。現在我卻成為了推動落實小組八十項建議的官員。這個角色轉換,使我有機會把自己參與制訂的藍圖變成現實,很有滿足感。
近日,市場很關注美國次按危機,令我想起我們數月前也曾討論過這個問題。你當時說,早在兩年前就注意到,你在加州的住所旁邊,看到地產經紀向人推銷房屋,而準買家也競相購買,而造成這蓬勃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置業人士很容易取得十足的房屋貸款。你指出,這就是美國房屋市場信貸過寬的徵兆。當然,這又源於信貸機構可以輕易將按揭貸款證券化、債券化,把風險轉嫁他人。金融機構因競爭激烈而疏於風險管理,一旦房產價格波動,便出現危機。
香港的經濟體系卻沒有次按這一環,金融機構在房產貸款也較為審慎。香港金融管理局對樓宇七成按揭的指引,一直發揮作用。香港金融市場因而沒有次按危機,香港銀行整體資產中直接和美國次按有關的帳目也微不足道。所以美國次按危機不會對香港銀行業產生結構性影響。
但是,美國次按危機造成的影響不能忽視。最近,美國多間金融公司公布的虧損遠較市場預測為高,也與次按有關。目前,市場仍未能掌握美國次按問題的全面影響會有多大,不知會否拖慢美國以至全球的經濟增長。我們關注的是,若美國經濟增長比預期慢得多,依賴出口的亞洲區包括香港的增長動力就會受到削弱。如果次按問題擴大,信貸也將持續收縮。
美國次按危機顯示,如果監管不善,金融創新可能帶來新的問題。我認為我們的監管當局和學術界,都應該及時對這些議題多作研究,總結經驗,以利香港汲取教訓。
上星期,我首次同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到越南訪問,推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首要集資平台的優勢。越南自八十年代開始經濟政革,近年增長迅速,一九九七至二零零六年的平均實質經濟增長為百分之七點一,今年頭三季的按年增長高達百分之八點二。這一發展歷程,與早年中國改革開放很相似。
我們只在河內和胡志明市逗留了兩天,但從接觸的越南財金官員和金融界人士,我們都感覺到他們很有興趣利用香港股票市場的上市集資功能,籌集資金。我們當然不能期望這類海外推廣活動可以馬上吸引到公司來港上市,但很多海外企業確實已留意到香港市場的優勢。為致力吸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上市,以增加香港證券市場的廣度及深度,我會盡量與交易所及業界代表一起到海外市場推廣。我相信很多東南亞、中亞及俄羅斯的公司,是我們可以爭取到港上市的對象。港交所亦會全力配合這方面的工作。證監會和港交所在今年三月曾發表有關海外公司上市的聯合政策聲明,目的也是為了讓海外公司申請上市時有更清晰指引。當然,要成功爭取優質的海外公司來港上市,還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例如如何確保海外公司來港申請上巿時無需承受過大的負擔,但依然為投資者維持巿場的質素。
香港和內地金融合作的進程,可能也是你有興趣了解的課題。我認為,香港要繼續發展,必須繼續加強與內地金融體系融合。國家「十一五」規劃已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金融服務業」和「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國家經濟崛起和金融改革,為香港金融業提供前所未有的龐大機遇。QDII放寬和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都能夠擴大香港金融活動的規模和範圍,有助擴大香港金融市場。中國內地和其他亞洲地區經濟崛起正帶動個人財富穩步上升,為香港資產管理業的持續發展締造良好契機。香港和內地的金融市場的關係是有互助性、互補性和互動性。我們會繼續爭取香港金融機構在內地擴大業務,鼓勵內地資金、投資者及金融機構利用香港走出去。
我相信香港金融市場未來將繼續蓬勃發展,我將會努力不懈迎接新的工作。我亦希望能與乃虎兄你多交流。你對金融市場分析有甚麼新心得,在外地觀察有甚麼新見聞,我都想及時知道。這不但只是出於個人的求知欲望,也是希望有利於香港市民。
祝 安好!
家強
完
2007年12月1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9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