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在香港復康聯會第二屆周年大會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今日(十一月二十六日)在香港復康聯會第二屆周年大會上的致辭全文:

張健輝主席、溫麗友女士、各位朋友:

  你們好!我很高興出席香港復康聯會第二屆周年大會,就「共融、無障礙和以權利為本的社會」這個課題與各位交流意見,分享我的看法。

  「社會共融」是近年社會熱烈討論的課題,但這個概念其實一點也不新鮮。早在二千多年前,孟子就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當中的「人和」,套用在今日的社會裡,就正正是我們多年來共同追求的理想—「一個和諧共融的社會」。

  要達致社會共融、傷健一家,我們首先要明白,每個人無論貧富傷健,都有天賦的能力和權利。殘疾人士雖然在某些方面受限制,也要比常人克服更多挑戰,但亦有自己的特長和才幹,只要有適當的機會,就可以和你我一樣,為社會作出貢獻。事實上,社會上一直有不少殘疾人士,都是憑茪ˇ荍V力,盡展所長,並取得卓越成就。例如曾於去年訪港、在物理學上建樹良多的霍金教授,便是一個活生生的好例子,證明殘疾不是斷絕成功之路的障礙。在香港,社會上也有不少翹楚,雖然身體上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但都能憑荍V力,克服困難,在不同行業發揮潛能,對社會作出不少貢獻。

  為了建立共融社會,政府一直致力透過不同的措施,加強殘疾人士的能力,支持他們融入社群。剛完成的二○○七年《香港康復計劃方案》,便提供了具策略性藍圖,載列社會各界,包括商界、非政府組織和政府可如何攜手合作,發展康復服務。

  對各位有心人而言,相信這套《香港康復計劃方案》並不陌生,我知道在座多位人士,包括張健輝主席和Deborah都曾全程參與整個編撰過程,我在此特別向各位積極參與檢討和編撰方案的人士致以萬二分感謝。

  早在兩年多前,康復諮詢委員會為了籌劃康復服務的未來發展,便茪熏阭Q《香港康復計劃方案》。至二○○五年三月,當時的壎芮盓Q及食物局成立了一個檢討工作小組,成員包括殘疾人士、自助組織、康復機構、家長組織、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商界、康復諮詢委員會和有關政府部門的代表。工作小組各成員仔細檢視現有的康復服務,反覆討論超過100份意見書,並就各康復服務範疇的持續發展方向和長短期措施提供建議。期間,香港復康聯會協助收集和統籌其會員機構的意見,對檢討工作作出了莫大貢獻。這份《香港康復計劃方案》可說是匯集了在座各位對康復服務發展的寶貴意見,是大家共同努力的心血結晶。

  事實上,經過數十年來不斷檢討和改進,香港的康復服務,尤其在提供平等機會、創建共融社會,以及建設無障礙環境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就,大大提高了殘疾人士的生活質素。這實在有賴殘疾人士和他們的家人、康復服務機構、政府,以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承擔。

  要持續發展香港的康復服務,政府自然責無旁貸。不過,除了由政府藉政策推動及投放資源推展外,也需要社會各界加強彼此間合作;家長、朋輩、鄰里,以至整個社會,亦要給予殘疾人士大力支持;而殘疾人士更需要自強不息,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成為貢獻社會的資本。

  有見及此,在撰寫今次的《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時,我們主要循茖潃茧曳予吨靚w就康復服務的未來發展作出建議。首先,我們要積極推廣跨界別協作,為殘疾人士提供無障礙環境和多元化服務;第二,我們要加強殘疾人士和他們家人的能力,讓他們成為能貢獻社會的資本。

  在跨界別協作方面,《方案》積極鼓勵不同界別在關乎殘疾人士的生活和福祉等各方面攜手協作。我們期望社會各界,包括非政府組織、商界和政府結成合作夥伴,在籌劃服務和各類活動的策略性發展時,積極考慮《方案》內的建議,並配合康復服務的整體發展需要,支持殘疾人士在平等機會的基礎上,全面參與社會上各類活動。

  在就業方面,我們一直為殘疾人士提供各類實用和多元化的職業訓練和職業康復服務,包括技能訓練、在職培訓和試工機會等,以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並鼓勵他們在公開市場找尋合適的工作,自力更生。我們深信,殘疾人士和常人一樣,只要努力工作,發揮所長,對工作機構和對整體社會而言,都是寶貴的資產。我們鼓勵商界人士採取開明態度,給予殘疾人士平等就業的機會。近年來,有不少僱主已深深明白,聘用殘疾人士確有助改善員工的士氣,增加他們對公司的歸屬感,而且更易招攬優秀人才,可謂一舉多得。

  我們除了向商界推廣外,亦一直鼓勵非政府社會服務機構發展殘疾人士社會企業,讓更多殘疾人士得到工作機會,貢獻社會。

  社會企業有別於傳統的庇護工場,是一種結合市場導向和社會服務元素的新企業模式,一方面可為殘疾人士提供穩定工作;另一方面,當市民光顧這些企業時,除了能購得所需貨品或服務外,亦可同時表達對弱勢社群的認同和支持;商業機構更可藉與社會企業合作,開拓商機,在社會上建立良好榜樣和形象。我們相信,殘疾人士能夠藉工作確立人生價值和自信心,肯定自己的才能,達致自力更生,回饋社會的目標,切實履行他們作為社會一分子的責任和權利。

  政府在鼓勵殘疾人士就業和支持殘疾人士社會企業方面,亦作出了不少努力。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勞工處展能就業科和社會福利署轄下的康復服務市場顧問辦事處,他們都是專責為有需要的殘疾人士和有興趣的僱主提供一站式支援和詳盡資料,並在提供服務之餘,與雙方保持緊密合作關係。

  我們明白,為了讓殘疾人士全面參與社會各項社交和經濟活動,一個無障礙的社區環境,以及能讓所有人自由進出所有建築物和使用公共交通服務,至為重要。因此,政府會不時諮詢康復諮詢委員會轄下無障礙小組委員會的意見,以制訂合適的整體政策。無障礙小組委員會是由殘疾人士、建築業界和有關政府部門的代表組成,分別從使用者和專業角度,就本港的無障礙設施發展提出建議。

  事實上,屋宇署已分別於一九八四年和一九九七年制訂和修改殘疾人士通道設計手冊,鼓勵採用「暢通無阻」的設計。而為了確保「設計手冊」所訂的設計標準與時並進,政府亦會適時檢討,最近一次的全面檢討剛剛在今年完成,待完成立法程序後,新的「設計手冊」定能進一步改善本港的通道和環境,讓更多殘疾人士投入社區活動。

  除了改進硬件外,還須加強公眾教育。近年來,市民雖然對殘疾人士的權利和需要有更深入認識,但距離傷健全面共融的目標仍有一段路程。康復諮詢委員會轄下康復服務公眾教育小組委員會曾在二○○二年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進行跟進調查,結果顯示,與一九九四年的基準調查比較,公眾人士對殘疾人士的歧視態度已有正面改變,包括接納他們融入社會,並與他們交往。但在某些方面卻改變不大,例如被訪者對精神病患者的接納程度仍需改進。

  因此,我們會積極推行公眾教育,並鼓勵商界、學界和傳媒等不同界別攜手合作,舉辦多元化教育活動,向更多市民宣揚傷健共融的訊息。康復諮詢委員會轄下的公眾教育小組委員會每年都會訂定合適主題,以統籌各項康復服務的公眾教育計劃。今年的公眾教育主題訂為「努力邁向傷健共融及無障礙的社會」。勞工及福利局與各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和地區組織合辦的「精神健康月」,正是讓公眾加深認識精神病和接納精神病康復者的活動。貴會一直積極響應有關工作,並聯同各非政府機構、地區組織和政府部門舉辦一年一度慶祝「國際復康日」的活動,宣揚「傷健一家」的信息。今年的「國際復康日二○○七開幕典禮」暨「共融環境表揚計劃嘉許典禮」將於十二月九日在會展舉行,屆時我一定參加,以表支持。我們期望藉茪ㄕP範疇推行各項措施,與大家攜手消除社會對殘疾人士的誤解,爭取市民對殘疾人士的關注,促進社會共融。

  最令我們欣喜的,是見到不少殘疾人士一直積極參與各個工作範疇、社會事務,以及體育、文化藝術活動,並努力提升自己,發揮自助和互助精神。還有不少自助組織藉茪嬤伓g驗和交換資訊,互相支持,協助大家克服共同面對的難題,更為殘疾人士和他們的家人提供社區支援、社交、教育和消閒等活動,實踐助人自助的信念。同時,在提升「社會資本」及推動義工運動方面,自助組織也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透過研討會、傳播媒介和各項社會運動促進殘疾人士權益外,更為殘疾人士樹立積極形象,在鼓勵殘疾人士全面參與社會方面,作出了不少貢獻。

  政府致力推動殘疾人士自助組織的發展,並鼓勵殘疾人士積極參與制訂有關政策和服務,以確保所規劃的服務切合殘疾人士的需要。展望未來,我們除了會繼續為自助組織提供以計劃為本的財政支援和向慈善基金作出推介外,亦會積極為自助組織提供與社會不同界別共同協作的平台,以促進他們結成跨界夥伴,這既有助自助組織發展,亦有利於社會共融。

  為了讓社會各界更了解我們康復服務發展的方向,我們已計劃向不同界別積極推介新的《香港康復計劃方案》,除了康復界和殘疾人士團體之外,商界、地區、社區和其他非政府/非牟利機構,以及政府各政策諮詢委員會、決策局和部門等,都是我們的主要推廣對象,我們期望,當社會各界進一步了解香港的康復服務的發展,進一步認同傷健共融的概念後,我們可以集結更多力量,共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由於新方案推行在即,康復諮詢委員會現正就推展工作制訂全面計劃,策略性地向目標界別傳達方案的主要信息,並會密切留意《方案》的推展進度。要有效地將傷健共融的信息推廣至社會每一個階層,實有賴大家積極參與,這是至為重要。

  香港社會瞬息萬變,充滿各種機遇和挑戰。在過去數十年間,社會對殘疾人士的接納,包括參與各類活動的機會、保障殘疾人士權利和提供無障礙環境等方面,都有顯著改善,進展令人鼓舞,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必須再接再厲,按照新《方案》所訂的發展藍圖積極協作。

  我深信,「受助」只能治標,「助人自助」才是治本之道,要創造一個全無障礙、和諧共融且關愛的社會,大家必須各盡其力,使自己成為能貢獻社會的資產。

  今天有機會和在座各位交流意見,實在難得。在餘下的時間裡,希望你們能與我分享一下大家助人自助的得和意見,共同探討如何攜手為促進社會共融而努力。

  多謝各位。



2007年11月26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8時33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