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海防博物館展出清代八旗文物(附圖)
*****************

  五十多件清代八旗武備和御用武器將由明日(十一月二日)起至明年四月三十日於香港海防博物館展出。市民可趁此機會了解滿族八旗精神面貌和清代皇室的尚武文化。

  是次展覽名為「白山黑水的戰士 ── 清代八旗文物」,透過精選自瀋陽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將當年八旗兵衝鋒陷陣、鐵騎馳騁沙場的雄壯場面重現眼前,讓觀眾深入及具體地認識清室「馬上打天下、八旗保江山」的歷史。

  清代的開國君主努爾哈赤是女真族人,自一五八三年於赫圖阿拉起兵,先後統一女真諸部稱汗建國。其子皇太極繼位後,更易族名為滿洲、改國號清,在統一蒙古各部的同時,並向明室發動戰爭。一六四四年明朝覆亡,清兵乘亂入關,展開了入主中原二百六十八年的統治。

  清兵在眾多戰役中能以少勝多,關鍵在於努爾哈赤創建的八旗兵制。女真人出獵時,各出箭一支,每十人設一總領,稱「牛彔額真(「牛彔」解大箭,「額真」即主的意思)」。努爾哈赤以此為基礎,發展成為軍事組織,設黃、紅、藍、白四旗,此四色旗源於女真人狩獵及作戰時的四個方位。一六一五年,又在四旗基礎上鑲邊,只有紅旗鑲白邊,其他三旗鑲紅邊,統稱八旗。平時八旗共同分配土地、人口,也分賞財物;戰時則聽命於努爾哈赤的部署而協同作戰。

  八旗制度這種軍政合一的軍事組織,將女真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等融為一體。由於組織嚴密,加上兵源全屬體格剛健之輩,遂成為一支所向披靡的軍事勁旅。隨著勢力不斷擴大,後又增設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滿族尚武,世代有著騎馬圍獵的傳統;更兼清朝以武力開國,因此一直以「尚武」為國策,騎馬射箭是每位八旗兵丁必備的武藝,無論平民貴冑皆精於此技。為保持尚武善射的民族傳統,清廷制定許多弓馬練習的訓練。

  為傳承先世的尚武遺風,清宮規定每年春、秋兩季舉行「木蘭秋獮」,到圍場行圍狩獵,演練騎射,又通過到塞外行圍狩獵習練弓馬。此外,又規定了每三年舉行一次皇帝閱兵儀式,而天子亦時有率軍親征之舉,因此皇宮藏有大批御用武備,而且種類繁多。

  努爾哈赤起兵之初,八旗騎兵的武器以弓箭、刀矛為主,野戰時憑藉騎射和衝擊戰術取勝。皇太極時,除了使用擄獲的明軍火器之外,還仿造紅夷砲,並編練砲隊,自此仰賴火砲以攻取城池。及至雍正、乾隆以後,採閉關自守的國策,火器的研製因此停滯下來。

  衣飾方面,由於滿族的騎射習慣,所以衣服的設計都與騎射有關。因為居住在高寒地帶和狩獵生活的需要,滿州男女老幼均穿袍,袍領口圓、窄袖、左纂A衣擺四面開衩,有扣袢,束腰帶,利於騎射,故又稱「箭衣」。滿族人更喜歡在袍外套上短衣,亦因為便於騎馬,稱為「馬褂」。滿族人穿高筒靴亦因為方便馬上活動。

  清人入關以後,為了籠絡漢人,於是提倡文教,並沿襲前朝開科取士,同時亦鼓勵八旗子弟學習漢文化。自此滿族人不獨疏於騎射,更有不曉滿文,八旗兵逐漸漢化,長期養尊處優,勇悍之氣漸失。康熙初年「三藩」亂起,已倚賴由漢人組成的綠旗兵來平定;至清中葉後內憂外侮|起,八旗兵更無力抵抗。

  市民如欲對是次展覽有更多認識,請參加海防博物館於十一月四日下午三時舉行的講座,該館助理館長黃迺錕介紹展覽的籌備及製作工作。此外,十二月十六日下午三時將舉行「齊來認識滿族文化」工作坊,透過各種遊戲及製作小擺設讓參加者認識滿族的文化。這兩項活動在該館演講廳舉行,以粵語進行,詳情請致電二五六九 一四二九查詢。

  海防博物館位於香港筲箕灣東喜道175號,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逢星期四休息(公眾假期除外)。入場費十元,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全日制學生半價。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該館網址http://www.lcsd.gov.hk/CE/Museum/Coastal/或致電二五六九 一五○○查詢。



2007年11月1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7時30分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