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雜工,助理至編導,近年在影片中粉墨登場,導演王天林把大半生貢獻給影視事業,不論是武俠、倫理、愛情、歌唱、戲曲,悲、喜、鬧劇他都無所不能,從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電影業佳作紛陳,到其後電視劇大事革新,開創通俗劇、武俠劇潮流,六十年來他都堅守崗位,堅持專業精神,以娛樂大眾為首要目的。
適逢天林叔今年八十大壽,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大娛樂家王天林」電影專題,放映他五十至七十年代不同類型的作品,包括與尤敏、葛蘭、林翠、林黛、樂蒂、鍾情、林鳳、于素秋、關德興、梁醒波等合作的代表作,展示他多方面的才能,從中可以見到他帶領潮流、娛樂大眾的技巧。並出版專書,舉辦多個座談會、講座及小型圖片展,評論他的作品及在影視界的成就。
此次專題回顧展精選了23齣由王天林導演的國、粵語影片,於十一月二日至二○○八年一月六日在資料館電影院放映包括文藝片《家有喜事》、《野玫瑰之戀》、《小兒女》、《啼笑姻緣》;武俠片《黃飛鴻沙面伏神犬》、《江湖奇俠》、《神經刀》;愛情喜劇《樑上佳人》、《遊戲人間》、《太太萬歲》;南北倫理喜劇《南北和》、《南北一家親》、《南北喜相逢》;歌唱片《桃花江》、《薔薇處處開》、《教我如何不想她》、《百花公主》、《蛇女思凡》等。
配合電影放映,是次回顧展並於十月至十二月期間舉行「講談王天林──講座系列」,特邀專家、學者談論天林叔的作品特色和在影視兩界的成就。十月二十八日下午三時於油麻地Kubrick bc 舉行《王天林─從電影到電視》,由影評人登徒主講。十一月十日下午二時三十分於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舉行《王天林與文藝》,資料館研究主任黃愛玲主持,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黃淑嫻主講。另外兩場講座則於資料館電影院舉行,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放映《野玫瑰之戀》後,下午四時三十分由資料館特約研究員羅卡主講《穿梭影視60年的王天林》,十二月二十二日放映《南北喜相逢》後,下午四時三十分由資深影視人劉天賜及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教授吳昊主講《王天林與電視黃金時代》。
而於十一月二日晚上七時,資料館特邀天林叔與多位嘉賓出席《開幕之聚談 與王天林談王天林》。講座及聚談均以粵語主講,免費入場。
資料館十一月份出版的新書《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之四:王天林》,將記載、論述王天林和他的工作伙伴、門生的口述歷史。
1928年於上海出生,早年經叔父引薦下參與電影工作,1950年年僅22歲的天林叔首次執導電影《峨嵋飛劍俠》上下集。五十年代中期,影業進入大片廠時期,於新華公司成名的天林叔,晉身條件規模都較好的電懋公司,艱苦練就的身手得以大展所長。自此佳作紛陳,成為最受歡迎的實力派導演,經他執導的作品包括經典歌舞片《野玫瑰之戀》及《教我如何不想她》、歌唱片《桃花江》及多齣以六十年代初港滬文化衝突為題材的南北喜劇系列,亦曾執導不少廈語片和潮語片。
七十年代初電懋公司結業,天林叔轉職電視台,擅長製作民初劇和古裝劇,又把行之有成的電影製作模式結合電視靈活的分工合作,在普及推廣電視劇作為家庭娛樂和開拓電視市場上都作出重大貢獻。曾監製之經典劇集包括《啼笑姻緣》、《書劍恩仇錄》、《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直至晚年,仍有從事影視的策劃、監制,並不時在愛兒王晶與高徒杜琪峰的影片中客串演出。
電懋時期的天林叔拍了多部令人回味的文藝片和歌舞片,葛蘭在《野玫瑰之戀》(1960)演野性妖媚的歌女,連場歌舞教人嘆為觀止。天林叔的鏡頭調度、氣氛、節奏,與葛蘭的形體表情高度配合,扣人心弦。而《教我如何不想她》(1963)佈景、美術、服裝都比《野》片講究,論歌論戲雖不及《野》片,卻是國語片早期難得的真正歌舞片嘗試。
《家有喜事》(1959)是天林叔加盟電懋的第二齣作品,不但贏得第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也開展了他拿手的倫理愛情文藝片和輕喜劇路數。尤敏的清純、雷震的憂鬱、王萊的丰姿綽約,還有丁皓的青春活潑,都得到充份發揮。同是尤敏主演,天林叔說故事技巧配合張愛玲細緻流暢的劇本,成就了出色的《小兒女》(1963)。
王天林導演手法熟練,隨手拈來生活中的喜劇元素,《福慧雙修》(1962)活現都市人情世態──刻薄的老闆,貪心的包租婆,林鳳貌似單純,其實精靈。
六十年代邵氏與電懋搶拍風靡一時的張恨水小說,電懋的《啼笑姻緣》(上集及續集,1964)公映較遲,卻成就更大,影片結合了通俗劇的社會倫理、哀艷奇情和武俠劇的俠義元素,葛蘭、林翠、趙雷群星拱照,各人戲份都有所發揮,井井有條又發展流暢,俱見天林叔調控演員的功力。《深宮怨》(1964)則抒寫董小宛身不由己捲入宮廷鬥爭。
天林叔在電懋時期亦拍了不少喜劇,林黛、雷震主演的《樑上佳人》(1959) 喜劇處境此起彼落。林黛的觀眾緣和號召力,把一個手段高強的獨行女賊演得甜滋滋,不見賊眉賊眼,反而天真無邪得討人喜歡。張徹和天林叔僅有一次合作,正是讓丁皓不斷扮男人、追女仔的「易裝喜劇」《遊戲人間》(1961)。全片充滿嬉戲味道與中產無聊氣息,對兩性議題也是玩過便算,卻是國語片難得、有趣的一次「反斗」嘗試。
南北對峙,上一代雖有隔膜,但下一代已在香港生根,兩代紛爭展現在天林叔最擅長的倫理愛情喜劇中,可謂大放異彩。宋淇編劇的《南北和》(1961)及張愛玲編劇的《南北一家親》(1962)、《南北喜相逢》(1964),集合國粵語片喜劇老戲骨梁醒波、劉恩甲同場演出,國粵語對白同時出現,開風氣之先,大受歡迎。
掀起時代曲歌唱片熱潮的《桃花江》(1956)由鍾情、羅維、陳厚主演,還有姚莉演唱十首名曲,另有方靜音、夏丹、鄧白英等歌星客串,影片在港、台、東南亞風靡一時。《桃花江》的大獲成功令時代曲歌唱片蔚然成風,小野貓鍾情成了炙手可熱人物,拍了一系列歌唱喜劇包括《百花公主》(1959),一人分飾二角。導演王天林也成了大忙人,拍了多部同類型歌唱片。自由公司搶不到鍾情,起用培植的新人林翠、丁瑩,夥拍《桃花江》的編、導、作曲原班人馬,趁歌唱熱潮爭妍競艷,片名《薔薇處處開》(1956)取自上海時期流行名曲,林翠由千金小姐演到鄉村姑娘,又唱又做大展才華,為日後晉身巨星行列鋪好道路。
五十年代中,出現搶拍黃飛鴻熱潮。華僑公司找來關德興、曹達華、石堅和劉家良搶拍《黃飛鴻沙面伏神犬》(1956),由「快槍手」王天林執導,超速完成上映。編導聰明地加進不少諧趣處境和新噱頭:梁寬追女仔、大鬧西洋拳館、神犬Lucky表演犬技一番,全片輕鬆歡樂。
《江湖奇俠》(上、下集,1956)又名《火燒紅蓮寺》,二十年代在上海曾掀起「火燒片」熱潮。天林叔以南來影人為班底,拍法承接上海「火燒片」的奇情、神怪為主,動作為副,也用上隱身術、模型、怪鳥、騰雲駕霧等原始特技。上下兩集一氣呵成放映。武俠喜劇《神經刀》(1969)是國泰公司的晚期出品,製作上捉襟見肘,卻不掩編導逆境求變的創意,也是天林叔很早將笑料加進武打場面的電影。
其他電影還有古典美人樂蒂後期少見的時裝片《太太萬歲》(1968)、偷呃拐騙新派綽頭喜劇《光棍•神偷•雙彩鳳》(1978)及港、菲合資製作、鬼仔鬼妹穿古裝唱粵曲的《蛇女思凡》(1958)。
《家有喜事》、《福慧雙修》、《黃飛鴻沙面伏神犬》、《樑上佳人》、《光棍•神偷•雙彩鳳》、《蛇女思凡》為粵語對白,《南北和》、《南北一家親》、《南北喜相逢》為國、粵語對白,其餘影片均為國語對白。
票價三十元,設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康文署轄下各表演場地之友九折優惠。訂票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信用咭購票熱線: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hk。
節目詳情可參閱於康文署轄下表演場地的第三十九期《展影》。查詢電話: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網址:www.lcsd.gov.hk/fp。
完
2007年10月11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