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主網頁
行政長官新聞行政人員協會晚會致辭(只中)(附圖)
************************

  以下為行政長官曾蔭權今日(一月十三日)晚上在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二十周年慶祝晚會的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關偉主席、各位新聞界朋友:

  今日好難得,有講台,有咪高峰,又有這麼多新聞界朋友,但是我竟然可以不用接受傳媒質詢及問問題,多謝你們,感覺很不同。不過,我更加要多謝在座各位及新聞界的從業員,你們每日拼搏的精神,及對政府監察的報道,亦偶有佳作,所以我們時刻都要保持警覺,或者用溫總理的語言,保持頭腦清醒。我很衷心講,我很高興今晚能夠出席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二十周年慶祝晚會。今日下午有時間翻看網頁,看回二十年前今日明報的版面如何,星島的版面如何,南華早報的版面報道甚麼,覺得幾唏噓,你們也試試,很有趣。不是很久之前的事,八六、八七年,找出來看看當時報紙報道的方式、報道的重點,與現時的很不同。

  二十年來,的的確確香港的新聞業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報章方面,首先很可惜的是晚報消失了。我對晚報特別有感情,譬如星島晚報差不多是我常常看。當我還是學生時,每當做功課做到無心機,就會隨手拿一份晚報讀讀。這樣一來,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暫時放下書本,又不會有「偷懶」的罪惡感。現在晚報已成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免費報章的興起,還有電子報章。電子傳媒方面,以前我們只可在固定的時間看電視新聞,但現在有24小時即時新聞,而收費電視包括網絡電視的新聞頻道亦深受關注,特別受觀眾歡迎。

  這些變化的結果是新聞同業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必須不分晝夜,分秒必爭。所以我們時不時會看到前線記者為追新聞而丟鞋丟筆,不知各位新聞界老闆有否慷慨給予他們恩恤賠償?這些情況我特別在外地看到,我每次到內地時,很容易認出香港的傳媒,青年及年輕女子走在前,大隻佬抬機跟在後,一衝向前的一定是他們,但受傷也往往是他們,這些一直得到很多人讚賞的專業及拼搏精神是少見的。

  過去二十年,我們看見傳媒急速轉變,那麼未來二十年又如何呢?有人認為互聯網無遠弗屆的影響將衝擊傳統媒體,有人甚至預言2043年美國將不再有傳統報紙存在。另外,有些人就覺得報紙如果要生存就要走更加鮮明的路線,一是走嚴肅分析及偵查報道路線;一是走娛樂化路線。走中間包羅萬有路線的將面臨很大的市場壓力,而往往這些就是我們普羅大眾最喜歡看的報紙。我不是專家,我不知道他們的說法有沒有道理,如是事實也是幾可惜的轉變。但無可否認,互聯網愈來愈普及,幾乎只要有電腦或手機在手,人人可以是記者,個個可以做編輯。面對這外圍環境轉變,傳媒老總相信不能不思考未來路向,我這方面沒有資格提出任何意見,但政府同樣要作出一樣的思考,思考如何面對互聯網上急速擴張的新公眾意見平台。

  最凸顯這事是最近天星碼頭事件中,大家可以看到,市民的聲音及社會運動的組織不一定是根據傳統模式進行,而是以互聯網絡為基礎。沒有組織可以代表他們,但這反而令他們的意見更具個別性,而往往產生社會的共鳴。如何有系統地聽取這些意見,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考驗,亦要尋求新的方法,我們根本沒有甚麼獨門秘笈去處理這類意見,但我總相信誠意是最重要,誠意之中,我很相信這些意見,特別是能夠在社會產生共鳴的意見,一定可以覺察得到。所以在今次就文物建築保護再諮詢,我不知道甚麼方法最好,但我們的出發點是拿出誠意,要求諮詢要深入社會,特別要有謙虛的態度,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諮詢組織,讓個別的聲音也可以進入政府的民意收集網絡。民政事務局因此會舉行兩場大型地區性的公眾論壇、三場公開論壇,及與有關專業界別人士會面的聚焦小組討論。我不知道這樣是否足夠,但我相信這是好的開始,我更加希望透過這些討論輻射到全香港其他人士,經過傳媒的效應,大家真真正正可探索得到一些未必一定是主流意見,但是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意見趨向,而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我們會提高現行文物保護機制的透明度,讓公眾更深入了解我們這方面的工作,我再說,每位同事都要謙虛並張大耳朵小心聆聽大家的意見。政府在今次諮詢沒有既定立場,我們既有的政策已經公諸於世,這政策的施行,將四百多幢要保護的文物清單亦公諸於世,我重申政府沒有既定立場,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太多,有人認為是太少,大家可以討論。政府今次諮詢,我希望是完全開放式的,這正是一個好契機讓我們為文物保護這舊議題注入新思維,亦希望透過這個運動,找尋到一個新的機制,能使市民、當權的如我們、傳媒、立法會,有新的渠道,找出我們社會新的共識平台。

  各位傳媒朋友,在這新一年,讓我們大家互相勉勵,我希望新的一年大家與社會每一個階層一同進步;政府不斷提高施政素質,傳媒不斷提高客觀專業報道的水平,讓我們的市民有更好的政府,更高質素的傳媒。

  多謝各位,新年進步。





2007年1月13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21時56分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