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主網頁
應龍廖公家塾修復工程榮獲國際文物保護獎(附圖)
***********************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轄下古物古蹟辦事處與顯承堂重修委員會合作統籌的應龍廖公家塾修復工程,榮獲二○○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該組織的代表專程來港主持今日(十二月五日)於上水應龍廖公家塾舉行的頒獎典禮。

  出席是次頒獎禮的主禮嘉賓包括: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顧問魏理察博士、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何承天及康文署署長周達明。此外,廖族族長廖清連、顯承堂重修委員會主席廖東海及應龍四世祖司理廖土興亦代表出席典禮,接受獎項。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顯示,今年共有三十六個來自十一個亞太區國家的修復項目參與是次文物古蹟保護獎的遴選,由來自世界多國的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文物保護專家及園境設計師組成的評審團評審,共選出一個卓越獎、兩個傑出獎、三個優秀獎及三個榮譽獎。

  香港共有三個項目參選,其中應龍廖公家塾修復工程獲得榮譽獎,而聖安德烈堂的修復工程則獲優秀獎。

  應龍廖公家塾修復獲獎,由於有關工程把家塾在作為幼稚園時的後加現代構件成功拆除,並恢復其清代(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的建築風格和佈局,配合每六十年舉行一次的「打醮」活動。家塾內的壁畫和細部結構經過精心的修復後,再次擔當維繫宗族團結和文化承傳的社會功能,以及延續廖族的傳統祭祀和慶祝活動。

  位於上水莆上村的應龍廖公家塾,是廖氏宗族在新界上水圍定居後興建的三座主要祠堂的其中一座。應龍廖公家塾於一八三八年建成,以紀念上水圍廖氏家族第四代祖先廖應龍。家塾採用傳統「兩進一院式」建築,整體鋪排對稱有序,是上水圍最具建築特色的祠堂之一。

  應龍廖公家塾於一九一○年曾是「卜卜齋」,專為村內兒童講授傳統中國經典。此外,家塾亦用作族人聚會及舉行傳統節日活動的場地。由於過去數十年村內人口不斷增長,令教育需求日益增加,鳳溪幼稚園於一九六五年在家塾成立,為村內的幼童提供教育。

  除了教育用途外,後進設置了三個神龕的家塾亦用作祭祀祖先和進行各種慶典及儀式包括婚禮及傳統中國節慶的場地。家塾不僅供族人聚會,更發揮團結族人的作用。此外,建築物更是應龍四世祖宗族成員共同擁有的身分象徵。

  應龍廖公家塾現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其全面修復工程於二○○四年九月展開,二○○六年三月竣工。工程耗資約五百萬,由應龍四世祖斥資。重修委員會於二○○三年邀請古物古蹟辦事處擔當修復的顧問,為工程提供專業意見。

  是次修復工程主要是把一九六○年代改建為幼稚園時的後加部分拆除,復原家塾清代的建築風格。工程參照國際的文物保護準則進行,在擬定修復工程細則及進行招標前,重修委員會首先對家塾進行了全面的測繪及勘測,充分瞭解建築物的結構、損毀情況及探討合適的修復方案。

  而整項修復工程成功保存和加強家塾的文物價值,並遵照「最少干預」的文物修復原則。在修復受損珘c件的同時,盡量減少對完好建築構件的干預。在勘察時發現了廂房原來的屋頂構造痕跡,以及原天井的花崗石地基,對擬定修復方案提供重要的佐證,使曾經歷重大變動的廂房及天井得以真確恢復原貌。

  是次工程採用了新技術有效地去除在一九六○年代改建為幼稚園時髹在青磚牆身的油漆,以恢復青磚的原貌,而損壞了的青磚則以舊磚逐塊更換。此外,家塾內的梁架、檁條、駝峰等木構件已受白蟻侵蝕,須按照原樣複製和重新安裝。

  家塾正面和內部已損壞的壁畫也經過康文署文物復修組的專家清潔和修補,再由畫師仔細修補,保留其古樸的味道。至於神龕上二百多個神主牌及家塾內所有的牌匾和對聯也由文物復修組進行全面修復。



2006年12月5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2時16分

圖片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