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立法會十九題:數碼共融基金
*************

  以下為今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單仲偕議員的提問和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王永平的書面答覆:

問題:

  關於協助弱勢社群跨越數碼鴻溝以融入資訊社會,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數碼共融基金自2004年年底設立以來的運作情況,包括每年分別接獲及批出了多少宗資助申請;

(二) 政府會否進一步注資該基金;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三) 鑑於現代都市人在互聯網上搜尋資訊及使用流動電話與人聯絡已十分普遍,當局會否將互聯網接駁服務及流動電話服務的每月基本收費,定為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下的基本生活開支項目;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為協助弱勢社群趕上資訊社會的發展,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2004年獲得政府和商界資助,成立「數碼共融基金」,以資助各項數碼共融計劃,同時聯繫社會各界別人士,共同制定及推行數碼共融策略。在2005年,基金分別獲得政府和商界100萬和75萬元贊助。在2006年,基金再獲得政府100萬元的贊助。

  基金每年公開接受申請,申請由一個委員會審批申請計劃。該委員會由政府、商界及非政府機構的代表組成。委員會根據每項申請計劃的受益人數目、原創性和預定成效、以及申請者的經驗等作為準則,以篩選合適的申請計劃,每項成功申請計劃最高可獲資助20萬元。

  基金公開接受了兩輪的資助申請。在2005年接受第一輪的申請時,收到58份申請書,當中有6項計劃獲得資助,共批出$940,653。在2006年初,基金接受第二輪的申請時,收到59份申請書,當中有7項計劃獲得撥款,共批出$1,134,733。

(二) 政府會先考慮早前各項獲基金資助的計劃的成效,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才會決定是否進一步注資入數碼共融基金。

(三) 綜合社會保障(綜援)計劃是一個非供款的社會最後安全網,經費全部來自政府。計劃實施的方式,是以入息補助方法,幫助那些在經濟上無法自給自足的人士,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現時的綜援標準金額已計及食物、能源、交通及其他基本開支。此外,計劃設有較高的標準金額、特別津貼和補助金特別照顧老人、兒童、殘疾及病患者的基本及特別需要。

  綜援計劃提供的基本需要援助,只是政府協助社會弱勢社群的整體策略的一部分,政府其他的資助服務,項目眾多,包括醫療、房屋、教育和其他福利服務。在兒童發展需要這方面,教育統籌局為了讓有經濟困難的學生獲得同等學習機會,可以在家中使用資訊科技促進學習,已撥款四千九百三十萬元,聯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2005/06及2006/07學年推出一個名為「家家有腦」— 電腦循環促進學習計劃,包括一年免費寬頻連接互聯網及保養服務等,給予有需要的小一至中七學生(包括正在領取綜援或由學校教師或社工推薦的學生)。至2006年9月為止,教育統籌局共收到約一萬一千份申請表。

  另外,社會福利署署設有機制,按價格的變動調整綜援計劃下的標準金額,特別津貼和補助金,包括與就學有關的選定項目開支定額津貼金額。根據2004/05年以綜援住戶為對象的住戶開支統計調查的結果,綜援住戶的每月平均綜援金額高於每月的平均開支。我們相信在現行定期調整機制下,綜援金額和津貼足以應付綜援家庭的基本需要。我們會繼續聆聽及考慮關注團體及議員的建議,並在有需要時作出改善的措施。



2006年11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3時19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