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衫舞影背後故事 中、西版《琵琶怨》互作對照(附圖)
**************************

  舞台巨星對人歡笑背人愁,成功女伶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芳艷芬、吳楚帆的《琵琶怨》(1957)以桃麗斯•黛(Doris Day)及占士•格尼爾(James Cagney)主演的《琵琶怨》(Love Me or Leave Me,1955)為藍本,拍成不可多得的電影佳作,中、西兩個版本,將於香港電影資料館新節目「粵劇後台」中放映。

  荷里活版的《琵琶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桃麗斯•黛飾演的歌星成名背後與經理人兼黑幫頭子丈夫的愛恨。而左几導演的《琵琶怨》把背境移至廣州的天台遊樂場及粵劇界,芳艷芬醉心藝術,又希望成名,不惜「與狼共舞」,吳楚帆的跛七驕橫跋扈,卻愛得深切。吳楚帆後來重拍此片,名《珍珠淚》,夥拍苗金鳳重演黑幫頭子與妙齡女子的關係。

  粵劇一直是電影取材的重要來源,賦予電影人無限靈感。而後台一向亦是創作者喜愛的地點,更經常成為電影及戲劇的故事背景。為響應2006年粵劇日,香港電影資料館特別舉辦「粵劇後台」節目,於十一月十七日至二十六日在資料館電影院放映多齣以粵劇後台為背景的電影,讓觀眾體驗粵劇對電影人的魅力。

  《歌聲淚影》上、下集(1952)勾劃出粵劇界權力運作的圖象。吳楚帆難得地親自開腔唱戲,並從容地演繹了角色被名利腐蝕良心的過程,而紅線女則演活了絕不討好的弄權女強人。

  許鞍華的《撞到正》(1980)借粵劇班的奇異色彩為背景,帶出了一個跨越數代的倫理、商業恩怨鬼故事。舒琪導演的《虎度門》(1996),同是蕭芳芳的精湛演出,正以後台與舞台的交接位置命名,展現粵劇改良的困難、現代藝人面對的家庭問題,旁及九七回歸前的社會狀況。

  舞台紀錄片《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1966)攝錄了多位紅伶,包括陳寶珠、林家聲、陳好逑等演出著名的吉祥例戲,同場還有八和會館子弟演出北派功架,是粵劇舞台排場難得的紀錄。

  《舞台春色》(1952)以夜總會為背景,任劍輝、白雪仙、何非凡的喜劇演繹論盡娛樂界與傳媒間的關係。而在《父母心》(1955)中,馬師曾含蓄細膩的演出,黃曼梨的駕輕就熟,林家聲的純樸及阮兆輝童星時期的精靈演出,加上編導秦劍的出色處理,堪稱香港電影的經典作品。

  十一月二十六日於放映《舞台春色》後,下午五時資料館電影院將舉行「撞正虎度門:粵劇與電影」座談會,由《撞到正》導演許鞍華及《虎度門》導演舒琪主講,何思穎主持。座談會以粵語進行,免費入場。

  門票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票價三十元,設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康文署轄下各表演場地之友可獲九折優惠。訂票熱線:二七三四 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hk

  查詢電話: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網址www.lcsd.gov.hk/fp



2006年11月1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0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