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主網頁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為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今日(九月二十五日)在「滬港青年經濟發展論壇」上的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曾主席、馬主席、丁會長、周會長、各位嘉賓、各位青年才俊﹕

  很高興可以參與滬港青年發展論壇,看到滬港金融合作交流的活動,進一步開展。

  香港與上海,是中國現代化的前沿,向來都是關係密切的兩個城市,甚至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有人說,理解上海,需要站在香港;要理解香港,最好是身在上海。上海的作家張愛玲,就曾經用香港來寫上海的小說;香港的徐克和關錦鵬,則借用昔日上海的背景來拍攝香港的電影。

  在上世紀初,中國處於戰亂時期,上海的資本家帶同知識、資金、生意網絡甚至生產機械搬來香港,有些甚至整個公司都搬來香港,增強香港本身的經濟實力,香港一下子多了許多工業、商業與初期金融業的人才。這是中國初期資本主義的青年才俊與香港百年老牌的英式制度的結合。香港提供了一條捷徑,令中國人的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走少了許多彎路。香港有今日的成功,與上世紀初這個奇跡結合,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到了香港經濟起飛的七十、八十年代,本地的企業家與青年人才,承繼了上一輩的人才,本地資本超越了英國資本,正式奠定了香港特色的資本主義。開放改革之後,香港的資本、知識與人才,在經歷鍛練之後,又回饋大陸,港商投資在廣東、投資在上海,開創共同繁榮的新時代。在香港回歸祖國之際,祖國龐大的經濟規模所需要的融資、上市、法律等商業支援服務,又令香港受惠。在祖國的關顧之下,香港得到再一次的經濟增長際遇。

  到目前為止,在資本主義的制度建設上,香港仍是領先於所有華人地區。這說明了,歷史累積與人才傳承的重要性。談到歷史累積與人才傳承,青年是一個要素,交流又是另外一個要素。目前,滬港兩地同為通往中國內地的重要門戶,兩地交叉投資,互相影響,實在需要兩地的青年才俊在各方面增進交流,建立友誼與同情諒解之心,互相扶持,共同為振興中華而努力。

  近代中國,苦難深重,無法和平建設,至今中國在許多方面仍不如外國,這是歷史累積在起作用。我們的青年,更需要無比的謙虛與韌力,要埋頭苦幹,更要放眼世界、理解世界以建設國家。國慶將臨,謹以此互相勉勵,並祝論壇成果美滿,各位萬事如意!謝謝。




2006年9月25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8時2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