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主網頁
立法會五題:桉樹對植物及自然生態的影響
*******************

  以下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今日(七月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何鍾泰議員的提問所作的答覆:


問題:

  據報,有研究發現桉樹持水保土效果和自我更生能力差,對異地生物有極大排斥性,容易造成土地貧瘠,東江上游附近亦種有大量桉樹。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現時本港哪些地區有種植桉樹,這些桉樹有沒有對其他植物及自然生態帶來負面影響;

(二) 詳細說明桉樹對自然生態之利弊,以及當局會不會考慮日後植林時不再種植桉樹;及

(三) 當局採取了甚麼措施監察種植桉樹的農藥有沒有影響輸港東江水的水質?


答覆:

主席女士:

(一)及(二) 桉樹在本港屬於外來品種。早在五十年代,香港已開始種植桉樹。內地有研究指出在農林業中如把桉樹用作經濟作物,可能會對有關農林業地區的其他植物或農作物帶來負面影響。但桉樹在香港是用作植林之用,並非經濟作物,不會在種植後被採伐,因此情況有所不同。

  在本港種植桉樹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快速生長及能適應惡劣環境的特性,作為先鋒樹種,在貧瘠的山頭控制土壤流失及沖蝕,改善整體環境,利便本土植物生長及其他生物棲息。本港使用桉樹作為植林品種已五十多年,我們一般會將桉樹與其他本地品種混合種植,在控制土壤流失方面的效果良好。我們並沒有發現桉樹對本港的其他植物及自然生態帶來負面影響,當局並沒有計劃減少種植桉樹。

(三) 香港水務署對東江水水質進行密切和嚴謹的監測,定期在木湖抽水站抽取東江水水樣本,並按照世界壎芠梒揚馱穭蘀隢引化驗33個農藥項目包括滴滴涕、氯丹、阿特拉津等。監測結果顯示東江水的農藥含量,均遠低於世孺珥q的指引值,或維持在不可檢測到的水平,證明水質沒有受農藥污染。



2006年7月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