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主網頁
歷史博物館展出鄭和下西洋的珍貴文物(附圖)
*********************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六百年前他七下西洋不但是明代對外關係和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壯舉。

  由明日(二月二十二日)起至五月十五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揚帆萬里:鄭和下西洋紀念展」,將展出與鄭和及其下西洋有關的六十多件珍貴展品及百多張照片,為鄭和下西洋的事蹟提供了具體的史實資料。

  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辦,歷史博物館籌劃。

  雖然現存與鄭和下四洋有關的文物寥寥可數,但是次展覽卻包括了多件重要而珍貴的文物,例如長十一米、於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大舵杆;附有鄭和名字的銅鐘、《妙法蓮花經》等一級文物,以及記載下西洋的典籍,及鄭和一號寶船模型,配合下西洋詳盡的時間表及路線圖,讓觀眾對三寶太監探索之旅將有更多的認識。

  鄭和(一三七一至一四三三年),回族人,雲南昆明人,本姓馬名和,小名「三保」。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二年)鄭和入宮為太監,賜姓鄭,官至四品。鄭和出身虔誠的伊斯蘭教家庭,同時為佛門弟子,特別適合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佛教及回教國家交流;加上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更深得明成祖朱棣(一三六○至一四二四年)的信任,故成為下西洋正使的不二人選。

  對於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學者們歷來有不同看法。《明史》認為是成祖追尋惠帝(建文帝),且欲耀兵異域。此外,還有發展經濟、加強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消滅元末群雄殘留的海軍、經營國際貿易、組織海上聯盟、用懷柔遠人手段鞏固朝貢體系以昭示成祖正統等看法。

  從明朝永樂三年(一四○五年)至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鄭和奉命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明代稱加里曼丹島以西的海域為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跡遍歷亞、非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是僅有的。

  鄭和下西洋顯示中國當時的航海事業,無論是航海技術、造船技術,以至組織管理水平,都是遙遙領先的。據記載,船隊中最大的寶船長四四點四丈、寬十八丈,相當於現代公制長一百二十五點七米,總寬五十一米,比一個足球場還要大,排水量一萬四千八百噸,載重量七千噸,九桅十二帆,可容千人。船隊主體由六十多艘大、中號寶船組成,加上其他船隻,多達兩百艘左右,包括用以快速補給的馬船,裝載糧食的糧船,運載淡水的水船,以及護航作戰的坐船和戰船。兩百多艘船組成的艦隊以特定隊形航行;船隊成員多達二萬八千人,包括正使太監、戶部郎中、醫官、通事、買辦、其他各級官、軍、技術人員,顯示出高度的組織及機動能力。

  鄭和具豐富的航海知識,他的船隊在橫渡印度洋時,除了使用羅盤定出方位外,並靠天體導航。他曾使用過洋牽星技術,以觀察星辰與海平面的仰角,度量船舶所處的位置。

  船隊成員除了鄭和外,尚有不少伊斯蘭教徒,當中包括第五次隨隊下西洋的蒲日和,他是宋代泉州市舶使蒲壽庚的後裔,熟識航海。此外,還有回族通事馬歡、費信等數次隨船隊出發,回來記述航行見聞,分別寫成《瀛涯勝覽》、《星槎勝覽》,為下西洋提供珍貴資料。

  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鄭和於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去世,下西洋活動亦隨之終止。儘管如此,鄭和七下西洋令中國聲威遠播,在世界航海史上有極大成就。它加強了亞非各國之間的睦鄰友好,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發展了亞非諸國間的國際貿易。中國生產的絲綢、瓷器等產品大量出口到這些國家,其中中國瓷器更大量出口遠至非洲東岸。輸出的中國瓷器不單成為入口地的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成為他們宗教建築、墓葬裝飾。同時,亞非各國的名產、珍物也不斷引進中國。

  鄭和也深受東南亞各國人民所景仰。與鄭和及隨員有關的廟宇,包括清真寺及佛廟,分布於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柬埔寨等國家,並定期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而鄭和下西洋的啟航日 ── 七月十一日也被確定為中國的「航海日」。

  配合是次展覽,歷史博物館將舉行一系列專題講座,包括於三月四日由歷史博物館助理館長馬文光介紹展覽的籌備及製作過程、三月十一日由香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馮錦榮教授主講的「鄭和艦隊與阿拉伯航海天文學」及三月二十五日由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劉智鵬博士主講的「鄭和下西洋與中國發現世界」。講座由下午三時至五時於該館演講廳舉行,以粵語進行,免費參加,名額一百四十,先到先得。詳情可致電二七二四 九○八二查詢。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旁),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鄭和下西洋紀念展」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星期三不設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址http://hk.history.museum/或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



2006年2月21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7時30分

圖片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