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主網頁
立法會:財政司司長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致謝議案動議辯論的致
辭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為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今日(十月二十七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致謝議案動議辯論的致辭全文:

主席女士:

  在10月12日,行政長官發表了他上任以來的首份施政報告,以「強政勵治、福為民開」為題,為今年及往後的工作重點作出陳述,亦肯定了我們「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的經濟發展方向。我感謝多位議員剛才提出的寶貴意見,亦想藉茬o個機會,概述特區政府的宏觀經濟理念及政策方針。其他的政策局長會分別就他們管轄的範疇作出進一步的回應。

香港經濟概況

  今年香港經濟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縱使外圍經濟有不少不明朗因素,如內地的宏觀調控、國際油價C升、保護主義重燃、利率上升、美國資產價調整等,對經濟發展構成一定威脅,然而本港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率仍有高達6.5%。經濟復蘇的動力持續並進一步鞏固。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社會,所以社會上存在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香港正面對很多結構性問題,如成本高昂削弱競爭力、欠缺清晰的產業政策或新的增長點-剛才陳婉傸陪花了不少唇舌提及我們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勞工錯配的情況難以改善-剛才多位勞工界議員亦就這一方面說了很多。去年今日,更有一些預測指香港的失業率會再掉頭上升。但今天實際的情況是比一些人士所估計的為佳。失業率在第三季已下降至5.5%,低於去年底的6.6%及2003年中的8.6%。「M工跳槽」這種情況已愈來愈普遍,剛才方剛議員亦有提及「搵工跳槽」的情況是頗為普遍,我相信他作為僱主,是有親身的經驗。

  我們固然不能因失業情況有一定的改善而自滿,但這些發展顯示了香港經濟和勞工市場的彈性及我們強勁的適應力,遠高於很多人的想像和估計。事實上,在就業人數方面,已達到三百三十九萬的新高峰的同時,本港經濟亦在過去短短兩年間創造了二十萬個新職位,差不多所有行業及職級階層均有受惠。二十萬是一個相當大的數目,雖然失業率未能降至回歸前的水平,但我們創造了二十萬就業機會,亦相當於二十萬人找到工作。所以鄺志堅議員剛才提到,我們沒有創造太多新的就業機會,我相信二十萬並不是一個小數目。長期失業的人數也從失業高峰期的93,000人跌至近月的60,000人,顯示不少過去就職困難的人士亦已陸續找到新工作。此外,我們的勞動人口素質不斷提升,高技術、專業或管理階層人士的數目在過去十年以平均年率4.5%的速度增長,今天在總勞動人口中,每三個便有一個是屬於這類人士。我們多年來在教育及人力資源方面的大量投資,為香港發展知識型經濟奠下了相當穩固的基礎。

  香港是一個自由開放型的城市經濟,一直以來我們都靈活「走位」,緊貼市場改變而作出適應,從而提升競爭力。從四、五十年代的轉口港,轉變為輕工業生產和出口基地,再發展為金融及貿易中心,以至現在配合全球一體化及內地改革開放的需要下,成為以金融、貿易物流、專業服務及旅遊等為骨幹的多元化市場經濟體系。香港經濟不斷成功轉型的能力,正是我們長期競爭力所在。

  即使面對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全球科網股泡沫爆破,美國「911」事件,以至「沙士」爆發等無法預計的嚴峻情況下,我們的金融及銀行體系仍保持穩健,私營企業沒有大型的倒閉潮,貨物和服務出口在1998至2003年最艱難的時期仍顯茼a增長。香港經濟及勞動力市場的彈性、F力和強大的競爭力,值得我們自豪。

  失業率雖然持續下降,但目前5.5﹪的失業率依然偏高。因此,政府會繼續努力,除了致力改善投資環境及推動經濟增長,亦同時會加強教育、勞工培訓和就業選配等工作,以提升本地勞工的就業能力。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非常重視建立和維持香港便利營商的環境。劉慧卿議員曾多次提及這一點,而我亦想指出,自一九九六年至今,我們完成了超過一百二十項方便營商的研究,以及落實四百七十多項方便營商的措施;我們更在2004年成立經濟及就業委員會及旗下的方便營商小組和各專責小組,加大力度,繼續為不同的業界拆牆鬆綁。已經獲得接納的改善建議亦正由有關政策局及部門積極落實,包括簡化或刪除繁瑣或不必要的批地特別條件;推出食物零售綜合牌照;加快公共屋h開辦零售業務的審批過程;以及為戲院業引入臨時牌照的制度等。

  大量先進國家的經驗均顯示,提供一個方便營商的環境,增加勞工市場的彈性,讓企業和民眾發揮創造力,是保持經濟活力和減低失業最持久有效的政策。在「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下,我們將繼續鼓勵企業家精神和公平競爭,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和國家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交通運輸及資訊中心的地位。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簽訂,是「市{主導、政府促進」原則的最佳體現,也是發揮「一國兩制」優勢的最好例子。我和國家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在十月十八日舉行的第五次聯合指導委員會高層會議中,達成了CEPA 第三階段的開放措施協議。

  貨物貿易方面,內地同意由明年一月一日起,經本地製造商申請並符合雙方已商定的原產地規則的所有香港產品,均可享有零關稅優惠,原則上已達致全面自由貿易。其中手錶原產規則的放寬,將可令香港品牌的手錶免除百分之三十的附加值的規定。這是鐘錶界爭取多時的措施,亦將對鐘錶界拓展業務有重大作用。

  其他未完成討論的港產貨物,將可在明年起按市場經濟規律由企業自己提交,每年進行兩輪磋商和公布新的原產地規則,增加靈活性。在服務貿易方面,由明年一月一日起,在現有基礎上,在十個服務領域引入二十三項開放措施,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條件。

  CEPA第一和第二階段對香港的經濟作出重大貢獻,所以我很高興能夠就CEPA第三階段的開放措施達成協議。CEPA由開始到現在一直都是一個開放式的協議,我們會不斷優化及充實它的內容。

  但現時我們的工作重點,將會放在落實執行CEPA,令CEPA能夠發揮最大的功效。CEPA實施至今,香港企業在內地得到很大的發展機遇,但我們仍會不時聽到業界對有關他們在內地拓展業務時遇到的困難和障礙。特區政府會繼續與內地各部門緊密合作,務求更有效切實執行有關的協議。

擴大香港人民幣業務

  香港人民幣業務自去年推出以來,反應相當良好,對香港經濟復蘇起茩垠n的支持作用,並且推動了香港與內地經濟的融合。直至05年9月底,已有38間香港銀行提供人民幣存款,兌換及匯款服務。香港人民幣的存款額已超過220億元人民幣,而人民幣扣帳卡及信用卡在香港之簽帳及提款總額,亦已達71億人民幣之多,更有穩定上升的趨勢。

  香港市場對於人民幣業務需求迅速增長,我很高興得悉中央人民政府已原則上同意特區政府的建議,繼續擴大香港人民幣業務,包括提高每人每次可兌換現金人民幣的限額;取消香港銀行發行人民幣卡的授信限額;放寬香港居民人民幣匯款限額;擴大香港可接受人民幣支付指定商戶的行業範圍;允許香港指定商戶開設人民幣現鈔存款帳戶,並可將該帳戶的人民幣存款單向兌換成港幣等。香港金融管理局以及中國人民銀行已積極就有關安排的技術細節進行商討,我相信不久便會有詳細的公布。

  這一連串深化香港人民幣業務的措施將進一步便利內地和香港居民的往來和促進兩地的經濟融合;更將有助完善內地與香港之間人民幣資金流通的渠道,為有效達致香港銀行的人民幣業務多元化作好準備。允許指定商戶開立人民幣存款戶口是邁向去年財政預算案所提出三個策略性方向的一步。下一步特區政府將與內地有關部門繼續積極研究以人民幣支付兩地貿易和發行人民幣債券等項目,並力求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可與內地資本賬目開放和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改革進程互相配合。

金融服務業的發展

  金融服務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佔我們整個經濟接近13%。我們的股票巿場以巿值計算,是全亞洲第二。隨茈憎蚅穧酗j型內地企業在港上市集資,加上香港經濟逐步轉型,高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業將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要有效運用香港金融服務業「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的優勢,我們會繼續與證監會、港交所等有關方面保持緊密合作,不斷提升本港金融市場以及企業管理的水平,為香港的財資市場創造優質品牌效應,吸引更多內地企業借道香港「走出去」,擴大香港金融服務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現時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超過三百家,合共集資已達一萬億港元。我們並會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經濟改革的合作步伐,讓他們以香港完善的金融體系作為內地金融服務持續改革以及與世界接軌的平台。這樣不但可確保本地高質高效的金融服務能對內地金融改革作出有效的貢獻,更會為本地金融服務業的長遠發展創造新的機遇。

公平競爭政策

  特區政府堅持公平競爭的原則,並致力提高規管制度的透明度,確保不同規模的企業可在公平合理的環境下營商。已沿用多時的按個別行業而制訂措施的競爭政策,在某些行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如開放電訊市場,成績有目共睹。然而,有見於香港已發展成為一個相當先進和成熟的經濟體系,為使我們的競爭政策能夠與時並進,符合香港社會和經濟的長遠利益和發展,我們已於月前成立了一個獨立及由非官方人士領導的競爭政策檢討委員會,檢討現行政策及其成效。

  對於檢討的結果,我們持開放的態度,並會在檢討委員會於明年中提交工作報告以後,會進一步考慮。在此方面,我們要重申,我們並非要干預市場,而是要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確保不論是跨國企業、中小企,甚至乎是個人創業者可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下競爭,充分發揮他們的企業家精神。

  香港經濟去年強勁反彈之後,今年來保持相當理想的增長步伐,對外貿易和內部需求都有所上升,可見香港經濟已回復良好增長狀況。加上CEPA的進一步深化,人民幣業務的擴大等,將有助中港經濟融合。我們自由靈活的市場體制,將會引導香港經濟發展,把握國家飛躍進步帶來的歷史良機。雖然經濟環境有顯茠漣齔翩A但是我們絕不能輕視面對的困難,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共存的時候,我們必須更好地裝備自己,更積極地為香港更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

  我謹此陳辭,多謝主席女士。



2005年10月27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0時12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