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主網頁
珍貴老照片 重現北京往日情懷(附圖)
******************

  慈禧太后對鏡插花的全身像、安定門內大街的繁榮景象、老舍和老師的合照、隆福寺的廟會、街頭的剃頭匠、酸梅湯攤....,由城垣宮殿至尋常百姓生活,一幅幅顯示老北京獨特韻味的斑駁照片,由明日(十月八日)起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展出。

  「往日京華──首都圖書館歷史照片珍藏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及首都圖書館合辦,展出約二百八十幅從首都圖書館珍藏的過萬張老照片中挑選出的精品照片,從古城建築,民生風俗,至歷史文物和軼事雜憶,展現老北京在二十世紀初的不同面貌,讓香港市民可細味這個千年古都的文化風情。

  開幕禮於今日(十月七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康文署助理署長(圖書館及發展)李玉文、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阮蘭玉及首都圖書館副館長韓樸。

  李玉文在致辭時指出,北京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名城,也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建城已有三千四百年。

  他說:「北京一直是全國的政治文化活動中心,人物薈萃之地。整個城市的建構,氣派不凡,而且還散發茪@股醇厚的文化氣質。生活在其中的軍政人物、顯赫貴族、文化名人和平民百姓,與來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商旅訪客,不經意地塑造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面貌。

  「希望藉著是次展覽,通過這些斑駁的歷史照片,讓市民重新認識我們的古都,了解它的文化遺存。從舊日的宮殿園林、城門牌樓、街巷胡同、四合院、寺廟、風俗與宗教和人物面貌等各方面,追尋這座古城所經歷的演變軌跡,感受老北京所蘊藏的獨特文化韻味。」

  北京首都圖書館副館長韓樸說:「展出的圖片反映了自清末到新中國成立以前這一歷史時期北京的概貌,包括明清北京城的城市風貌、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北京人傳統的風俗與節令、曾經活躍在北京城堛漯齒W人物,以及北京近代史上的某些歷史事件。」

  他表示,香港人對於北京的印象,大都在於它是國際化大都會。這批塵封的歷史照片,?市民溝通了一條時空隧道,打開了一道記憶之門,使港人可看到北京人以往的軌[,瞭解當代文化之所由,而透過是次文化交流活動,為南北兩座城市增添一條深入瞭解渠道。

  已有九十年歷史的首都圖書館,是北京市屬的大型公共圖書館,也是北京市的重要文獻資源建設中心,館藏豐富,庋藏大量珍貴的北京地方文獻,並擅於結合文獻保護與文獻利用,積極普及北京的歷史文化。

  為配合展覽,韓樸會於明日(十月八日)下午三時至四時三十分,在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主持「歷史圖片上的古都北京」講座,介紹老北京的城市格局、民俗風情、人物及事件等。講座以普通話進行。

  是次展覽內容共分為五個專題:「春明舊貌」、「古都生活」、「燕京風俗」、「九門人物」及「都門雜憶」。

  舊北京的城市規劃,自內而外由皇城、內城、外城三重城牆構成。街道縱橫交錯,把城市分割成一個個方方正正的街區,大小胡同多如牛毛,而街巷間又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

  「春明舊貌」中巍峨於北京城正門的永定門、店鋪林立的安定門內大街、東長安街牌樓、皇家御苑景山及北海和天寧寺塔,正好展現了舊京城的面貌。

  老北京的日常事物,一事有一事的趣味,一物有一物的來歷。「古都生活」中可見到午休的洋車夫、風塵僕僕的「駝隊」、酸梅湯攤、街邊的剃頭匠及棉花店等。

  而「燕京風俗」中隆福寺的大型廟會、廟會上的糖葫蘆、遠道而來的香客、舊式的婚禮、除夕祭祖、「賣芝麻秸」及撒紙錢等風俗,一幅幅生趣盎然的畫面。

  在「九門人物」展區內,可以看到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左手持鏡,右手插花的全身照片,她雖年近古稀,卻猶存風韻。梅蘭芳在《太真外傳》中楊貴妃的造型更是別具風格,還有老舍與同學及老師的合影,溥儀與老師莊士敦的合照。

  「都門雜憶」則記載了「張勛復辟」的鬧劇、為紀念護國運動中的著名將領蔡鍔(字松坡)而建的「松波圖書館」,以及培養了馬連良、譚富英及袁世海等著名京劇演員的「富連成科班」。

  為加深參觀者對老北京的認識,展覽設有七節導賞活動,由首都圖書館館員帶領,於明日(十月八日)下午五時,十月十五日、二十二日及二十九日下午三時及四時三十分舉行。導賞活動以普通話進行,報名請致電二九二一 ○二八六。

  「往日京華──首都圖書館歷史照片珍藏展」的開放時間為上午十時至下午八時。查詢展覽及講座詳情,請致電二九二一 ○二八五,或瀏覽香港公共圖書館網頁:www.hkpl.gov.hk



2005年10月7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9時57分

圖片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