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以下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今日(五月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周梁淑怡議員的提問所作的口頭答覆:
問題:
關於引進新措施以減少各類污染,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有關的政府部門有否研究在外地開發以解決各類污染問題(特別是空氣污染和污水)的新技術當中,哪些適合引進本港;若有,這些部門在過去3年曾研究哪些新技術,以及計劃在未來3年引進哪些新技術;及
(二) 鑒於當局與兩間電力公司簽訂的《管制計劃協議》將於2008年屆滿,當局打算在新協議中加入甚麼條款,以期電廠減少排放污染物?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環境保護署(下稱環保署)及有關部門一直密切關注本港及外地污染防治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最新進展,並且通過制訂或修訂有關的法例、專業守則及指引,將成熟的污染防治技術應用到相關的具體項目上,或是按新技術的水平規定有關的行業須符合指定的標準。我必須指出,政府在研究污染防治技術上採取的策略是多元及全方位的,除了政府各部門作出的研究外,我們亦與各大專院校緊密合作,又充分利用各既有資源和渠道。譬如在1994年成立的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資助本港學術機構進行與環保和自然保育有關的研究和技術項目。基金近年資助了有關塑膠廢料再造、建築廢物循環再用、以及車胎廢物利用等研究。總的來說,我們對一切有利於改善環境及防治污染的技術,抱持務實開放、效益為先的態度。
近年來政府通過不同渠道研究有關污染防治技術,在空氣污染方面的例子包括環保汽車技術的試驗和引進、更清潔的車用燃油、油站加油汽體回收系統、電廠減排的方法、排污權交易及採用嶼P影像資料監察珠江三角洲的空氣污染情況等。
在污水處理方面,包括在「淨化海港計劃」第一期設施中使用的同級最先進的化學強化一級處理技術、密集污水處理技術測試(包括國際專家推薦的先進「生物曝氣濾池」技術),以及於2005年底落成的大嶼山昂坪污水處理廠所實施的再生水應用試驗計劃等。去除城門河污泥所採用的生物科技,也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機電工程署進行的研究包括光伏系統、針對風力發電的實地風力測量計劃和風電場對環境的影響評估等。我們亦邀請兩間電力公司配合,研究興建具商業規模的風力渦輪。為提倡能源效益,機電工程署批准多個地區的建築物使用比氣冷式系統更具能源效益的水冷式空調系統,現正研究區域冷卻系統的可行性。
在未來數年,環保署和相關部門會繼續密切留意世界各地在空氣污染控制,污水處理技術及其他有助改善環境的技術方面的發展,並研究引進本港的可行性。這些包括:
(a) 提早實施歐盟V型車用燃油規格的可行性,並留意日本有關生化柴油研究的進展;
(b) 新型汽車尾氣消減裝置,例如選擇催化還原微粒收集器的發展情況;
(c) 監察車輛廢氣排放的技術發展,包括針對柴油車輛的遙距感應裝置;
(d) 繼續敦促電廠進一步採用適當的脫硫裝置和低氮燃燒器,減少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排放;
(e) 研究膜式生物過濾和反滲透工藝等再生水工藝技術,並在新界北區推行再生水使用示範計劃;以及
(f) 研究混合模式的污水處理工藝(Hybrid Technology)和膜式生物反應器(MBR)的技術。
(二) 為減少發電廠排放污染物,我們會按照2005年施政報告提出的方針,向電力公司定出排放總量上限,貫徹盡量使用天然氣發電的政策要求,以及發展可再生能源,以達致粵港2010年有關空氣污染物的聯合減排目標。此外,政府就2008年後電力市場發展進行的第一階段公眾諮詢剛於2005年4月30日結束。經濟發展及勞工局現正考慮收集到的意見,擬定2008年後電力市場的發展大綱,並就此將會在今年下半年再作第二階段諮詢。當局會研究未來電力市場的發展大綱及規管安排,包括如何減少發電廠排放的污染物及配合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持續發展目標。
完
二○○五年五月四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