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立法會:工商及科技局局長《2005年撥款條例草案》
恢復二讀辯論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為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今日(四月二十七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恢復《2005年撥款條例草案》二讀辯論的致辭全文:

主席女士﹕

  我十分感謝議員在財政預算案辯論中,就工商及科技局的工作提出了不少寶貴的意見,我和同事會詳加考慮。今天我想特別就議員對CEPA的落實和深化提出的意見,作出一些回應。

  特區政府堅信「大市場,小政府」和「市場主導,政府促進」的經濟政策方針。根據這個方針,工商及科技局聯同其他政策局一方面為本地貨物和服務業爭取在境外市場更優越的准入條件,另一方面為商界提供有利的營商平台,配合市場的轉變和需要,為企業提供最大的發展空間。

  CEPA正是上述政策方針的最佳體現。CEPA是本港業界進軍內地市場十分有效的途徑。政府除了積極和內地當局磋商CEPA的開放措施之外,過去一年多以來亦廣泛地推廣CEPA。正如政府推動的其他經濟政策,CEPA最終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必然取決於業界能否和如何把握新政策所帶來的商機。當然,香港人不斷進取的企業精神、敏銳的市場觸覺、跟世界市場接軌的豐富營商經驗,都是成功落實CEPA的最有利條件。

  CEPA實施以來,運作令人滿意。根據政府最近完成就CEPA第一階段的經濟效益評估,CEPA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正面和顯著。無論是貨物或服務貿易方面,受訪者對CEPA都有很高的評價。從事CEPA第一階段涵蓋的18個行業的公司,在2004年基於CEPA的實施而增加它們在香港的資本投資額達10億元。預期在2005年,有關款額會增加至45億元。CEPA在2004年帶來的服務收益達16億元,在2005年,更預期會增加至38億元。

  另一方面,CEPA下「個人遊」計劃訪港的內地旅客在2004年多達426萬人次,帶來了65億元的額外消費,直接帶動了本港零售、酒店、飲食、跨境交通服務等各行各業的發展,令市面氣氛更見暢旺。

  此外,CEPA下的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配合國家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政策,也為本港帶來了可觀的商機。中央政府於去年8月底大大簡化了內地企業來港開業的申請程序。新程序實施後,截至2004年12月底的短短四個月內,獲審批來港投資的內地企業一共有68家,佔全年總數的42.5%,投資額達4.7億美元,佔全年總額48.9%。這些企業一方面帶來投資,另一方面亦提高了對本港服務業的需求,因此,香港作為中國服務業之都的地位亦得以鞏固。

  部分議員和勞工界就CEPA對本地就業市場的影響十分關注,我記得在剛推出CEPA的時候,有意見認為CEPA可能會令香港的經濟空洞化,更有人擔心CEPA只會令商家得益,對普羅大眾的就業幫助不大。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從CEPA的經濟分析可以看到,CEPA實施的首兩年,不但為香港帶來可觀的新投資,也同時創造了近三萬個新的就業機會。其中在2004年,CEPA所帶來的新職位佔本港新增職位總數約20%。新增職位分布在製造和服務的各行各業。在服務業的新職位中,專業和非專業的比例約為1比4,可見CEPA對改善本港整體就業情況發揮積極和全面的作用。

  專業服務向來是香港服務業主要的支柱。CEPA為法律、醫療、工程和會計等本地專業人才,提供了不少在內地發展的機會。根據上述的CEPA經濟效益調查,大部分專業界的受訪企業均認為CEPA對整體經濟有利。當中銀行及醫療服務業對本業整體效益觀感最為樂觀,而保險、飯店及旅遊對本業整體效益觀感都持很樂觀看法。

  然而,我們也明白業界在開拓內地市場時遇到的問題,也了解業界希望內地市場環境可以再進一步改善,以及深化和擴闊CEPA的開放措施。政府十分重視這些意見,並已通過不同途徑跟內地當局跟進。

  與此同時,我也希望業界明白,基於體制不同,兩地服務業的運作模式和規管制度存有一定的差異,其中以專業服務尤甚。香港人在內地市場發展時,要盡力加深認識內地的情況,在這方面我們也會繼續加強關於內地市場資訊的發放。

  至於未來的工作,就貨物貿易方面,工業貿易署正接受本港企業提出希望在CEPA下一階段享受零關稅貨物的申請,該署完成審核後,會將有關資料送交商務部,以便雙方展開磋商。

  服務貿易方面,各有關的政策局已經諮詢業界,我們會稍後跟內地商討進一步開放的範圍,也會與各行業保持聯繫,交換對進一步完善CEPA實施的看法。

  除這兩方面外,我們亦會跟內地有關部委繼續就CEPA如何進一步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進行磋商。

  最後,我再次感謝各位議員對CEPA提出的意見,我期望在CEPA未來的工作方面,繼續得到大家的支持。

  多謝主席。

二○○五年四月二十七日(星期三)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