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立法會五題:粵港就改善空氣質素作技術和政策交流

***********************

  以下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今日(十二月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田北俊議員的提問所作的口頭答覆:

問題:

  鑒於本港空氣污染持續惡化,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有否評估空氣污染對本港經濟造成的損失;若有,評估結果是甚麼;

(二) 當局有否在減少廢氣排放(簡稱「減排」)方面向廣東省當局提供任何協助;若有,請說明有關協助的詳情;及

(三) 當局會否與廣東省當局磋商,加強當地的減排工作,使原定在2010年才達致的減排目標能提前實現?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在2002年曾委託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研究,以2000年的空氣質素及人口數據,估計可能與空氣污染有關連的呼吸系統和心臟病所引致的經濟損失,包括看病、住院費用和因病而損失的生產值,每年可達17億元。

  空氣污染導致的經濟負擔和損失很多時都是間接、長線和不明顯的;為改善空氣質素的經濟支出,例如更換石油氣的士和電廠減排所需的投入,卻是直接和即時的。此外,經濟的變化是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舉例來說,自從九零年代末以來,整體區域空氣質素和煙霧的惡化大家有目共睹,但自1999至2004年,外資來港開設的區域總部數目由816間升至1,098間;區域支部的數目更從1,491間升至2,511間。但是否有投資者因空氣污染問題而卻步的,是無法統計或確定的。

(二) 改善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空氣質素,當然是粵港兩地的共同願望;香港政府和廣東省政府以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方式一同合作減少整個地區的廢氣排放。

  香港方面因為在控制空氣污染方面起步較早,所以在兩地合作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與內地的環保部門分享經驗以及提出意見和資料,供他們參考。此外,我們亦透過交流互訪,參與培訓內地環保人員。

  舉例說,在共同建立一個區域空氣質素監測網絡上,香港環保署與廣東省的環境監測部門,進行了大量的交流工作,包括監測站的選址、制訂適用於該監測網絡的操作手冊、質量控制手冊、數據管理及使用手冊及監測站的驗收等。此外,兩地環保部門亦聯手制訂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單,及一份清單編製手冊,讓廣東省和香港可以用統一的方法,在未來每年評估區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減排工作的進度。我們亦舉辦了工作坊交流編製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的經驗。

  粵港雙方亦舉行了防治機動車大氣污染工作坊,讓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省、市和香港各有關單位交流經驗,以便進一步強化相關措施,減少區內機動車排放。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的技術人員曾到香港環境保護署進行為期3週的實務工作交流。我們的人員亦透過實地考察,和粵方人員一同視察了廣東省九間電廠減排或安裝除硫設施的進度。

  我局將繼續努力,進一步深化及擴大與廣東省在改善空氣質素技術和政策交流方面的合作關係。

(三) 粵港雙方在2002年4月達成的減排共識,旨在改善整個地區的空氣質素。兩地政府正共同建立一個區域空氣質素監測網絡,明年便可以投入運作,以確保兩地採取的措施確實能夠達到改善空氣質素最終目的。粵港雙方會根據監測網絡所提供的資料,結合其他詳細的分析,每年檢討「珠江三角洲地區空氣質素管理計劃」的進度以及是否有需要和實際上能否增加減排措施,或是否可以加快減排的時間表。

二○○四年十二月一日(星期三)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