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以下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今日(六月二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蔡素玉議員的提問所作的口頭答覆:
問題
關於電子廢料,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按組成物料劃分,過去3年,每年香港產生的電子廢料數量、各組成物料佔全部電子廢料的百分比,以及每年運往堆填區處理的電子廢料數量;
(二) 現時有沒有途徑回收電子廢料;若有,詳情是甚麼,以及過去3年的總回收數量;及
(三) 未來有甚麼新計劃處理電子廢料?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政府沒有過去三年香港產生的電子廢料數量的資料,但根據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在二○○二年進行的一項調查,本港每年產生約150萬多件被棄用的電腦及家庭電器用品。
我們沒有被棄置於堆填區的電子廢料數量的分類數字。過去三年,每年被棄置於堆填區的電子廢料(包括舊電器)的總數量分別為22,800公噸、24,200公噸及18,700公噸,其中主要為家庭電器和電子產品、電腦、顯示器及電路板。
(二) 根據上述由環保署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現時被棄用的電子產品和電器,大部分(約七成)會被重用或被回收商收集作二手買賣,只有小部分(約三成)會被棄置。
(三) 自二○○三年一月起,環保署分別委託香港明愛及聖雅各福群會在全港推行回收電腦以及電器用品的試驗計劃。試驗計劃旨在為舊電腦和電器用品,尋找符合環保原則的出路,同時研究長期實施回收計劃在財政和運作上的需求。試驗計劃推行至今廣受市民歡迎,共收集到逾25,000件的電腦及電器用品。所收集到的電腦及電器用品會捐贈予慈善團體/貧困人士,又或拆散後把零件及物料售予回收商。我們會參考試驗計劃的結果,研究如何進一步推廣同類型的計劃。
此外,環保署現正研究就電子產品及電器推行「產品責任制」的可行性。該署已就有關建議與業界進行初步討論,並計劃於今年內開展一項規管政策影響評估研究,目的是根據「污染者自付」的原則,就不同方案的成本效益、對業界及有關人士的影響等因素進行通盤評估,以期尋求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方案在社會上作廣泛諮詢。
完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