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答問全文

**************

以下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今日(十二月五日)在中區政府合署西翼會見記者答問全文:

局長:今日屯門公路交通事故獨立專家小組公布早前呈交行政長官的改善道路安全研究報告,行政長官請我多謝鄭漢鈞先生領導專家小組在過去數月進行詳細研究,並向我們提出改善公路安全的建議。我們會小心考慮每個建議,亦會盡快落實。我再次向死傷者家屬作深切慰問,在車禍後當局已盡力向各方面提供協助,最重要是要照顧一些家屬及長期需要幫助的人,在這方面社會福利署及民政事務總署一直與死傷者跟進,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例如醫療、輔導及家庭需要。

今次研究報告有幾個要點,在研究過往的意外統計數字後,專家小組認為屯門公路的安全是可以接受的,而在研究本地和國際標準後,專家小組亦認為路政署現時採用的護欄設計標準大致上是符合國際標準。在交通管理系統方面,報告亦認為屯門公路沿途的交通標誌及道路標記是可以發揮效用。

當然,每一件事上,例如交通安全、道路安全措施等均可以更加改善。專家小組提出幾項建議,包括對車輛、道路環境、使用者、護欄設計都提出建議,希望政府可以去做。這些建議包括改善駕駛者行為、道路及護欄設計等。今日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亦就這些建議進行討論。交通諮詢委員會及其他有關團體亦會就這報告進行討論及向我們提出建議。

政府在事件發生後已即時作出一系列措施,第一,在事發現場的護欄加裝枝柱,加以鞏固,並在護欄旁再加設一棑圍欄,亦在該段路面加設預告告示標誌。在事件發生後,運輸署亦已要求專營巴士公司全面檢討它們的安全措施,路政署與專家小組初步亦識別了一些與事故地點有類似特色的公路路段,約有三十九個地點,我們會優先進行改善工程。至於安全駕駛方面,道路安全議會今年計劃將特別針對職業駕駛行為及安全,警方亦會加強向職業司機宣傳道路安全的重要性,警方亦會加強檢控。

記者:鄭主席提及希望能加快推行措施,落實建議,是否有具體時間表?例如落實改善該三十九個地點?

局長:這是一個獨立報告,我亦是不久前才看到這報告。我剛才亦聽到立法會的討論,我需要與同事商討如何調配資源加快落實建議,我一定會盡快督促同事實施有關的建議措施。

記者:你是否認為政府在處理交通意外方面警覺性低?

局長:我認為任何意外始終是意外,如果我們可以預計,當然不希望意外發生。但交通意外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有些情況下,車輛行駛安全或駕駛者的行為是會導致意外發生。我們希望這些事情不會發生,但發生了,我們便要研究和汲取經驗,累積的經驗可以令防範工作做得更好,但是沒有方法可做到「零」意外。

記者:會否有措施優先推行?例如優先改善該十六條路的三十九個地點?

局長:是的,我們會首先要看這三十九個地點。

如報告所指,這三十九個地點各有特色,我們不可一刀切,用一個方法去解決問題。大家亦留意到最近有一宗交通意外是發生在其中一個地點,在報告中亦提及要防止交通意外要考慮很多方面,例如發生碰撞時應該減低碰撞力度,還是防止車輛繼續向前衝呢?這需要取得一個平衡,亦要考慮路面的彎位及斜度。因此,我們要逐一考慮如何去改善這三十九個地點。

記者:有甚麼短期措施可以做?確保這三十九個地點的意外減至最低?

局長:我們與同事研究後,如果在現場加設枝柱是可行的便會立即去做。另外,在交通管理方面會加強對違例者的檢控,超速駕駛或跟車太貼這些違例行為必須加強檢控。今日立法會亦討論,很多人都希望新牌第一年會掛上「P」牌,讓大家知道駕駛者是新手,因為在交通意外中,我們見到第一年駕駛者的交通失事率(比其他駕駛者)高出2.5倍。這些措施我們可以盡快去做。

記者:報告中提及防護欄不能一成不變按照外國標準,應該考慮香港的特色,因此會否成立專家小組研究防護欄?另外,剛才提及的即時措施,是否指會在該三十九個地點加設枝柱?

局長:我是指在肇事地點已加設枝柱,如果在三十九個地點發現有同樣問題亦可以盡快去做。至於防護欄方面,小組知道在不同的情況下,防護欄的高度及強度均要考慮,因為如果像一幅牆般,碰撞後的力度會引起另一些意外及傷亡。因此須進行風險評估,甚至要用模擬方式去計算,運輸署及路政署都有這方面的專業人士,但我們亦會考慮聘請本港專上學院的專家及教授,協助我們研究如何令防護欄適合香港的情況。

記者:跟車太貼方面,是否會盡快研究立法?

局長:跟車太貼方面,現時是採用危險駕駛扣分制度,現在有一個想法是可否用定額罰款,我相信這需要研究一下。在今次交通事故中可見跟車太貼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詳細研究,而立法過程亦需要時間,目前我們希望警方可以盡量執法。

記者:報告中有很多方面都針對運輸署、路政署及警方,報告亦提出一些改善措施。其實部門間對交通安全的前瞻性及敏感度是否不足夠?

局長:我剛才說過,我們一直很注意交通安全,但所有安全措施,無論是工業安全或交通安全均難以達到「零」意外,只可以不斷進步,我相信我們所有部門都希望一直改善情況。無論是大小意外我們都很重視,只不過今次的意外是很觸目,所以大家都感覺到是次意外令人注意的程度。

(請同時參閱英文部份)

二○○三年十二月五日(星期五)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