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以下為規劃署署長馮志強今日(九月二十二日)在瑪利曼中學主持二○○三至二○○四年度中學外展計劃揭幕禮的致辭全文:
馬校長、林主席、李首席助理秘書長、黃專員、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歡迎各位出席規劃署第七屆中學外展計劃揭幕禮。我要特別多謝馬校長借出禮堂,讓我們順利展開這個一年一度重要的規劃外展活動。
城市規劃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至跨境的基建項目,小至社區的休憩用地,都是城市規劃所涵蓋的範疇。良好的規劃能使城市井然有序,運作有效,又能應付社會、經濟、環保各方面的訴求,不失平衡。簡單來說,我們的目標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締造理想環境,讓市民生活方便舒適,稱心滿意。正如我們身處這個優美的校園,本身既設備完善,附近環境又能和諧配合,所謂地靈人傑,各位同學在這裡讀書也特別愉快而成績也特別出色吧。
我今天無意長篇大論香港的規劃制度和各項規劃研究,這些資料各位稍後可以在展板上看到。我反而希望和大家分享兩點我覺得很重要的規劃原則:與時並進、與眾共議。
第一,與時並進,甚至比時代走前一步。曾經有人問我,你們搞規劃的,從全港的規劃,以至每個地區、每片土地都劃定用途、決定發展策略之後,還有什麼可以做呢?言下之意,似乎擔心規劃師某天也會開工不足,甚至飯碗不保。我想,世界不會停頓不變,香港也沒試過一天靜止下來。城市是一個活力充沛的生命,天天面對新的改變、新的挑戰、新的機遇。規劃師的任務,正是因應改變,迎接挑戰,把握機遇。唯有這樣,才可協助香港保持競爭優勢,盡展所長,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經貿功能和影響,並同時能使廣大市民更安居樂業。
大家都知道,過去數十年間,香港的經濟數度轉型,人口和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九六○及七○年代,本地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帶動。八○年代生產工序北移,經濟龍頭逐漸由地產和服務業取代。九○年代後期,物業市道疲敝,而服務後勤業務也開始有北移趨勢。如今,本港四大支柱產業是金融、物流、旅遊和專業服務。人口方面,由七○年代開始,本港每十年增加一百萬人,達到二○○一年的六百七十二萬。展望未來,人口會漸趨老化,而增長則會放緩,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推算,香港於二○三一年的人口大約為八百七十萬。住屋方面,市場需求或隨經濟上下波動,但整體是隨人口增長持續上升,而市民對居住環境,以至區內整體規劃也有更高的要求。政府在七○年代起在新界發展新市鎮,至今己發展九個新市鎮,其人口達全港總人口百分之四十五。上述種種變遷,對全港土地利用、基建配套、環境保護都有深遠影響,也正好說明城市規劃不可墨守繩規,落後於時代的巨輪。
剛才我說,規劃不單要與時並進,往往更要走在時代之前,這其實是一個要把眼光放遠的概念。中國內地自開放以來,經濟已有長足的發展,近年增長之快更是全球之冠。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與珠三角區域更是唇齒相依。特區政府就促進兩地的融合,做了許多工作,近期更達成不少有利雙方發展的協議,在經濟方面有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和放寬多個內地城市的居民來港旅遊的政策,基建項目則有深港西部通道和港珠澳大橋。規劃署現正進行的香港二○三○規劃研究內,中港融合是一個重要課題。我們相信,本港的長遠規劃必須從珠三角規劃整合、優勢互補的宏觀角度出發,高瞻遠矚,內外配合,才能進一步推動香港和鄰近區域共同發展。此外,經過沙士肆虐的經驗,如何進一步改善城市設計、適當調整新發展區地積比率和人口密度,也成為公眾關心的問題。二○三○規劃研究已進入第三階段,我們會在本年稍後時間提出一些長遠規劃假設和相應方案,作出種種比較,提供選擇,與市民一起制訂香港未來三十年的發展藍圖。
這裡我們進入第二點:與眾共議。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出發,會有不同的結論。城市規劃涉及社會複雜的問題和不同的利益,不可能出現單一的聲音。因此,城市規劃不可能是規劃師一個人的規劃,也不可能是規劃署一個部門的規劃,而必須是社會全體參與、結合公眾智慧的規劃。在規劃過程中,無法閉門造車,唯靠集思廣益。公眾對規劃事項深入思考,循經濟、環保、社會角度各抒己見,反覆討論,肯定會得出一個最明智最均衡的決定。所以我認為規劃師的座佑銘,應是小心假設、用心聆聽。
近年我們推出的規劃研究,都十分重視公眾參與,例如剛才提及的二○三○研究,前後共有四個階段的公眾諮詢。現行規劃制度亦力求公開、公平及向公眾負責。根據城市規劃條例的規定,城規會必須公布每一張法定草圖,給公眾查閱及表達意見,並就收到的反對意見進行審議和聆聽,最後將草圖連同反對個案呈交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核准。我們現正進一步修訂城規條例,而首階段修訂建議亦已於今年五月提交立法會,目標之一正是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的透明度和市民參與。
各位,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有賴完善的城市規劃,而完善的城市規劃,有賴市民的積極參與。萬丈高樓從地起,輝煌的遠景並非一蹴即至。今天我看到這裡許多年青的面孔,充滿樂觀和喜悅。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們的參與,展現香港的美好明天,也為我們的規劃外展計劃帶來無窮的動能和活力。
多謝各位。
完
二○○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