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以下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今日(七月二十八日)會見傳媒的答問全文:
局長:我們今日向立法會提交了一份有關票價機制的文件,星期五將會就文件作出討論。這份文件是關於公共交通加減費及優惠,這是我上任以來特首交給我做的其中一項首要任務,我花了一年時間,期間大家亦不斷催促我去做這件事。我想向大家回應,這份文件是我們第一步的諮詢,因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政策,關乎廣大群眾的利益,亦是對自由經濟市場的一個保証。因此,我們藉此機會介紹這個可加可減票價機制的製作過程,現在達到那個地步。其實我們現在首先要在原則上達到共識,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細節。我希望可以和市民、立法會,以及營運機構達成共識。我亦想報告一下,一年來,公共交通營運機構亦有盡了社會責任,給予市民很多方面的優惠,得益的市民差不多有二百萬人,總額亦以億計,我希望在這過程中能暫時做到一些小小的功夫,令市民紓解困境。在以後的日子,我們會繼續做,希望陸續給予大家一些好消息。
記者:政府建議的票價機制是怎樣的?
局長:這個機制是有幾方面的,第一,要有啟動機制,即是用一些獨立指標,例如物價指數、油價指數,或是利息上落,以啟動一個申請加價或減價的機制,毋須每年覆核或檢討,反而可以留意指數的上落,達到某一個程度,自動要求公共交通機構申請加價或減價。第二,加價和減價過程中,我們需要有一個上限,才可以向營運機構保証不會令他們的營運產生太大的變化,我們可以用一個積累式的方法去加減。第三,我們希望根據外國一些經驗及經濟學家的建議,找出一條較適合的方程式,將加減機制可以量化。量化過程中,我們所使用的指標要高度透明,希望可以從公眾資料庫取得,例如物價指數,但我並非表示只有物價指數。這個指數可以反映營運機構的價格成本,亦可反映其生產力。我們一直做了很多功夫,包括邀請學術界很多著名的經濟學家、會計師等,給予我們很多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得到以往這些營運機構究竟其營運成本與票價上落有甚麼關係,研究後,從中可以得到一個方程式,顯示出他們生產力效率的factor。但這需要一段時間蘊釀,我今日跟大家談過這個機制,並希望在立法會作第一輪的討論和諮詢,因為我們希望能聽多些市民的聲音,知道究竟可加可減這個機制大家是否可以接受,然後再詳細做下一步。
記者:想問一下現時市民最關心諮詢會多長?期間會否有一些臨時的減價措施,以令市民真實地受惠?另外,巴士及鐵路的減幅有多少?
局長:我們已完成了一個很長的表,過去十二個月有多少優惠市民可從中得益。當然不是全部市民一律都得益。但我要強調,長途車的市民特別感到吃力,因為其價格是比較高,所佔的收入比例也是較高,所以我們是針對性地在長程車方面下功夫,巴士轉乘有超過三百多條路線,而受惠人士也超過一百萬,在這方面我們會繼續做。
地鐵與九鐵亦有「十送一」,又或是回程八折。當然亦有市民向我反映那不是太方便,因為有時忘了去領取第十張票。我們會與鐵路公司反映大家的意見。我們會繼續扮演我們政府的角色,即是監察和促進票價的調整。
記者:巴士和鐵路的票價有多少的下調空間?
局長:有關下調空間的問題,我們仍在商討中,因為減價機制的關鍵是研究加價時可加多少,減價時又可減多少,但現在仍然在諮詢期間,故我們仍未確定,相信我們會繼續有機會與他們達成共識。
記者:諮詢期多久?
局長:我們現在開始於立法會上討論,沒有訂下時限,我們會繼續去做功夫。其實是要不斷去聽市民的意見,而且如果有任何成果,我們會繼續去諮詢,時間方面,今次是首次提出來,要視乎原則上可接納性的程度。
記者:剛才你說過巴士有下調空間。另外,第二題,就是想問一問鐵路方面,因為當局不可監督它的票價,故此,鐵路方面是否很難去做?
局長:我剛才已說過,因為我們現時仍與各個公共交通工具公司在商討中,故我不想單方面作任何承諾,扼殺了商議的過程,但我們知道會有下調的空間。在整個機制上,他們所作的優惠,我們也會計算在內。
記者:可否說回鐵路方面?
局長:我已說過,大家仍在商討中。
記者:你會否覺得鐵路很難處理?因為例如地鐵的票價是自主的;九鐵方面亦不需你們的監管,如果他們真的不願意的話,那怎麼辦呢?
局長:我剛才說過,大家已經在商討期間提出了這麼多的優惠,都是他們自願的,我相信這是一個好現象,我們會繼續在這個票價機制上再商討如何可增加效率,使有空間令市民可以得益。
完
二○○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