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致辭全文

**************

  以下為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今日(五月三十日)出席「德育關注小組」主辦的中學校長分享會的致辭全文(只發中文):

董太、鄭太平紳士、黃教授、各位來賓、各位校長:

  首先要多謝德育關注小組邀請我參加今日的聚會,與大家探討「全人教育」的真諦,及分享黃重光教授對實踐「全人教育」的真知灼見。

  踏入新紀元,眾多不明朗的因素在多個層面(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影響荍畯怐漸肮﹛A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更使一切都顯得無常。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需要裝備學生應付多變世界的重大挑戰。香港教育改革本荂u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的理念,勾劃出廿一世紀的教育藍圖。「終身」與「全人」分別標示出教育是持久、全面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古聖賢提出「君子要自強不息」,正表示學習乃終身大業;而古今中外的教育理想,都是均衡發展個人的潛能,即以「全人教育」為最終目標。

  要令學生個人潛能得到均衡發展,就必須先將學生作為人的素質加以培養和發揮;用當代哲學用語的說法,就是"humanization",即一個人體現其作為人的本性,也就是令學生成為一個有學問修養的人。怎樣才是一個有學問修養的人呢?我們可在傳統的文化中得到一些啟示:古書《中庸》提出「尊德性而道問學」,正正道出了「一個有學問修養的人」就是一個才德兼備的人。

  首先,一個人要「成才」,必要透過學習,包括「學知識」和「習方法」。知識其實包括「知」("knowledge")與「識」("understanding")兩個層次:「識」是「知」的進一步,指能融會貫通、抓住要點進而創新之意。至於方法則包括「方」("perspective")與「法」("methodology")兩個層次:「方」是方向、角度,是「法」的指導,例如「開明」「務實」是方,而「法」即博學、明辨、慎思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學習的道理與竅門,最終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才。

  至於「修德」,則是心性的修養,包括「修心靈」和「養氣質」。「修心靈」屬於精神方面的教育,是培養價值觀的過程,而價值觀則是一切行事的方針。時下有些青少年的價值觀受到社會因素,包括部份媒體傳遞的信息所影響,所以學校有必要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至於「養氣質」是指德性方面的教育,教導學生嚮往種種美與善的事物和行為,並加以實踐,而這亦是我們學校教育所應首要重視的。

  在這次非典型肺炎事件中,我們看到人性美麗和善良的一面。在殉職的謝婉雯醫生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有學問修養的人」。謝醫生學有所成,工作盡責,她身先士卒、義無反顧地對抗疫症,視病人如己親,又關心同事,愛護家人。除了謝醫生之外,還有不少前線的醫護人員、校長、老師和公務員,都堅守崗位,沉茩措黻f境。我們亦見到社會各界熱心支持抗炎行動,慷慨解囊,整個社會都因非典型肺炎的出現,而洋溢虓R心與溫情。

  在這次非典型肺炎事件中,我們亦看到繁榮背後的陰暗面。香港人缺乏公德心的例子比比皆是,電視畫面呈現巿區後巷污穢不堪,大廈簷蓬佈滿垃圾的現象,都值得我們反思。我們必須回歸基本,從注意個人壎糽M保持環境清潔做起,以提升全民的公德心、對社會的承擔感,和對別人的關懷與包容。如果經過SARS一役,香港人可以重訂價值觀,重現凝聚力,那麼這場疫症,對我們便有了新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各位校長,你們是教育隊伍的領導者,也是教育界的園丁,學生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學校生活中培養出來的。使學生成為才德兼備的人,不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願景,也是這個時代和社會對我們的期望。各位在座教育界的園丁,就讓我們一起肩負這個重任,一同為社會耕耘,讓學生接受全人教育,愉快成長!

  最後,祝各位身心康泰。多謝各位。

二○○三年五月三十日(星期五)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