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立法會:教統局局長就「小班教學」議案的致辭全文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二十七日)立法會會議上,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教授就張文光議員提出的「小班教學」議案的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主席女士:

有關「小班教學」這課題,我在十一月十三日回答司徒華議員口頭質詢時已闡釋政府的看法。我很多謝張文光議員今天提出議案,讓我再有機會與各位議員詳細探討「小班教學」這個熱門話題。

  近年,世界各地都致力改善教育質素,香港亦不例外。但一談到提高教育質素,不少人就提出推行「小班教學」。對一般人而言,這確是一項既簡單又直接的方法。但究竟「小班教學」是否真的如想像般奏效?「小班教學」是否優化教育的最佳出路?對於這些根本問題,我們必須認真、理性地去探討。一個人的夢想不能一朝一夕、沒有根據,就變成政府政策。現今在問責制度之下,每位局長都要「打醒精神」,不可隨便造夢。

我想重申,外國眾多的教育研究和經驗,仍未能就「小班教學」的教學效能得到一致的定論。有研究發現大幅度減低每班學生人數,有助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美國田納西州的「師生比例改進研究計劃」(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簡稱Project STAR)試驗。該研究追蹤在「小班」及「普通班」學生由幼稚園至小三的學業成績,結果顯示,在標準化的測驗上,「小班」學生的表現比「普通班」的學生好。但由於試驗計劃的方法在某些方面不夠嚴謹,故研究結果的可信度也受爭議。也有其他研究和經驗顯示小班教學對學業成績,特別在閱讀理解和數學方面,有正面的影響。其他好處包括為老師創造更大空間,以便因材施教;促進師生之間互動,方便老師照顧學生的差異。

  「小班教學」另一個爭議點是:它是否合乎成本效益?這是因為「小班」是一項昂貴的措施。美國加里福尼亞州,自1996年起全面推行「小班教學」,州內所有幼稚園至小三的每班人數上限,由32人大幅度降低至20人,這項措施的總開支高達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但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學業成績上並沒有顯著的提升。這引起人們質疑「小班教學」是否物有所值。有評論指出,由於「小班教學」耗用了龐大的教育經費,以至其他的教育改善措施,被迫拖慢或擱置。曾有學者就歐美國家投放在各種改善教育措施的資源,作過綜合性效益評估,結果發現在各項措施中,最有效改善教學質素的措施是用於改善教師教育的資源,反之,投放資源於減低師生比例的效益則為最低。

  我並不懷疑在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小班」應比大班教學好。若資源是無限的,我一定支持全面「小班」化。 但資源不可能是無限的。公共政策,特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涉及的最終問題就是選擇-優次及機會成本的選擇。 而目前的財赤境況,更突出了審慎選擇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問: 「小班」與學習效能是否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若必然的因果關係不存在, 那是否有其他更具效益的方法 ? 英國有研究指出,教師必須採用適當的教學法,才可令「小班教學」發揮效用。若班級人數少了,老師的教學法沒有改變,則「小班」的優點就不能彰顯出來。另外也有研究報告指出,在某些情況下,「普通班」學生的成績反比一些「小班」的學生為佳。研究指出,其他因素,如合適的教學法,可能較每班人數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更大。總括而言,到目前為止,教育研究仍未能就「小班教學」的效能,得到明確的結論。我明白外國的研究結果未必可直接套進香港,所以,我們應該在定「小班」政策前,作本土的研究。

  有人指出小班教學可有助解決學習差異。我想指出學習能力差異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成因很多,故解決的方法要針對成因。 而各地的研究顯示,小班教學可能有助紓緩學習差異所帶來的教學問題,但不一定是最奏效的方法。現時本港學校的輔導班只有12至15人,負責老師也曾受訓,但效果不顯著。這正好說明問題的複雜性,因此,有需要進行研究。

  張文光議員認為政府不在公營學校實行小班教學,但容許直資、私立及國際學校作小班教學是不公平的。主席女士,這其實是不成立的。 在辦學多元化的理念下,政府讓直資、私立及國際學校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但任何在這自由度內涉及的額外支出,均須由這些學校負責,它們可能是通過學費的調整、辦學團體的捐獻等集資。但政府投放在公營學校的一分一毫,皆是公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我們在決定有重大資源影響的政策時,一定要審慎。不可在還未清楚成效時,便貿然作出承諾。特別在這龐大財赤的情況下,我們更需關注機會成本,以確保資源能夠投放在最吃緊、最有成效的骨節眼上。

就張文光議員的動議,我想指出,根據人口推算數字,適齡入讀小學的人數,在未來數年確有下降的趨勢。但由二○一○年開始,又會有回升現象。若如張議員提議,把「小班教學」按年逐級推展至小學其他年級(暫且不計中學),政府所需面對的財政負擔,我們曾作了粗略的估計。假設由二○○三至○四學年開始,把現時小一每班學生人數減至25人,按年推展至其他小學班級,到二○○八/○九學年,當小一至小六全面實施每班25人時,我們共需多開辦約 4600 班,增加的經常性開支約為每年36億元。增加率為百份之三十一 (31﹪)。

正因牽涉的資源是這麼龐大,再加上「小班教學」的成效,仍是意見紛紜,論點各異,所以,我認為應以本港學校的環境為基礎,仔細探討「小班教學」應否及怎樣在本港推行。我們計劃由二○○三至○四學年開始,就「小班教學」進行一項有系統的研究,探討相關的問題,例如:它是否「物有所值」?學校和教師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對哪些學生幫助最大?需要甚麼配套?跟其他改善教學效能的措施比較,〔如增加小學學位教師、增聘外籍英語教師、發展教師專業、增強課程發展,或為學校提供教學助理等〕,優次為何?總言之,政府對「小班教學」是抱著開放而審慎的態度,並以理性和務實的精神,探討問題和收集數據,作為長遠規劃的參考。

有同工又提出「小班教學」可同時避免學校「縮班」從而減少「超額教師」。我想重申,「小班教學」是關乎提升教育質素,而「縮班」是關乎收生人數不足,二者應分開處理。相信大家都知道不少例子,在同一適齡人口下降的地區,一些辦學質素較佳的小學,廣受家長歡迎,以至出現超額報讀的情況;另一些學校則因收生不足而要面臨「縮班」。在上一個學年,全港約有770班(約6.3﹪)因收生不足,人數是在25人以下,但這些學生並未因「小班教學」而有較佳表現。我明白這現象是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學生背景、教師專業水平、校長領導、課程編排等。正因如此,我們有需要就「小班」這課題作深入研究,為我們的教育規劃提供有用的數據。

  張文光及一些議員引上海為例,在1996年開始,因應部分城區學童人口下降而在部分學校降低每班人數到20至24人。最初試點學校12間,全是收生不足的學校,並且投放相等於大班的資源,進行「小班化教學」的實驗。上海的經驗可作參考,但不應硬套來香港,因上海在小班制實施前,每班人數可多達四、五十人。此外,上海的經驗告訴我們,「小班教學」是需要多方面配合的,其中包括教師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法,以至學校的整體運作模式。如果我們在本港推行「小班教學」,我們也同樣需要一些配套,但具體的做法是怎樣呢?我們需要實際的經驗和有系統的探究。

  儘管本港的情況與上海的不同,我相信上海的經驗 (例如,老師的培訓) 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參考的。我們在進行「小班教學」研究時,會一併參考上海的經驗。

  最後,我想再強調,「小班教學」的深層理念是要達致「多元化教學,個別化照顧」。本港一些學校已能利用現有的資源,將班級分成小組,在某些科目進行小組教學,針對性地實行「小班教學」,達致個別化照顧的目的。亦有部分教師,在教材製作及教學法上作出改變,讓學生在大班中也能得到個別化的照顧。這些學校的經驗,可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參考,幫助我們探討在全面減少每班人數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行而又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達致優化教育的目標。

  主席女士,我認為我們應首先進行「小班教學」的成效研究,在未有實際證據支持下,不宜倉卒決定政策目標。因此,我反對張文光議員的原動議,支持經張宇人議員修訂的動議。

主席女士,我謹此陳詞。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星期三)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