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立法會八題:政府致力改善香港的空氣質素

*******************

以下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今日(十月二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陳偉業議員的提問所作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在本年8月底至9月初,設於東涌的一般空氣質素監測站曾兩度錄得破紀錄的空氣污染指數,而據稱污染物可能源自珠江三角洲一帶。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有否研究該區的空氣污染問題嚴重的成因;若有,結果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二) 有何具體措施徹底解決該區的空氣污染問題;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三) 如何確保長期居住於該區的市民的健康不會因空氣污染而受到損害?

答覆:

主席﹕

(一) 今年八月和九月,東涌空氣質素監測站曾錄得高空氣污染指數,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及香港當時受熱帶氣旋影響,區內天氣酷熱和陽光猛烈,加上風力非常微弱,因而形成及積聚了高濃度的臭氧。

臭氧並非由污染源直接排放,而是由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陽光和高鄐U產生光化學反應所形成。在熱帶氣旋影響下,風力極度微弱,無法像在正常天氣下一樣有效地吹散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因此,在中午時分陽光最猛烈的時候,臭氧迅速形成,其濃度可在短時間內上升。不過,到了下午稍後當陽光減弱時,臭氧濃度亦可迅速下降。因此,高臭氧濃度所引致的高空氣污染指數,通常只會維持一至數小時。今年八月和九月,當東涌錄得高空氣污染指數時,指數持續超過100的時間最長是5小時。

(二) 臭氧現象是一個區域性空氣污染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便須減少珠江三角洲區內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量。為此,香港特區政府及廣東省政府已達成共識,盡最大努力在二○一○年年底前,把珠江三角洲區內四種主要空氣污染物—其中包括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量減少,務求粵港兩地均能符合現時的空氣質素指標。當達到減排目標時,臭氧問題和區內整體的空氣質素將得到改善。

粵港兩地政府在今年較早前完成了一項有關區內空氣質素的聯合研究,並同意詳細考慮研究報告建議的各項強化控制措施,因應其可行性,推行一系列新增措施,務求在二○一○年年底前達到雙方同意的減排目標。粵港持續發展與環保合作小組下已成立一個專責小組,跟進有關的工作。

(三) 空氣污染是整個香港面對的問題。相比香港其他地區的空氣質素監測站,東涌監測站錄得的平均空氣污染指數是最低者之一。無論如何,特區政府決心透過與廣東省合作及現行減少汽車廢氣排放量的措施,改善香港的空氣質素,以期進一步保障市民的健康。

為了令市民能在空氣污染指數高的日子採取預防措施,環境保護署透過網站、電話熱線和傳媒,每天24小時報導空氣質素監測站錄得的空氣污染指數,並提出預防措施,供市民考慮。有關的預防措施載於附件。

二○○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星期三)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