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教育統籌局局長致辭全文(只發中文稿)

***********

  以下是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今日(四月二十九日)出席教育署主辦的「邁向多元化校園──建築設計比賽」頒獎典禮時的致辭全文:

各位嘉賓:

  今天能夠在這堜M各位建築界和教育界的朋友,一起見證一個夢想獲得實現,真可謂興奮莫名。

  從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政府為了要在短時間內興建大量校舍,以配合普及教育的迅速發展,大部分學校都採用「標準設計」,在外觀和設施方面,大同小異。在那個年代,學校採用的課程和教學方法比較一致,這些校舍提供的設施,已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當時,這些標準校舍也曾經得到不少辦學團體、校長、老師和家長的讚許。

  今天,我們的教育體系、課程內容及教學模式正朝多元化發展,學校的設計和設施,也必須與時並進,循多元化途徑發展,以滿足教學上不同的需要。近年,建築界和教育界的合作愈來愈密切,聯合舉辦了不少工作坊、研討會、設計比賽等,以聽取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表達他們對理想校園的期望。他們提出不少新意念,反映出學校的使用者都希望校舍設計能夠跳出傳統的框框。例如有些使用者希望把學校與社區融為一體,讓學校與相連社區可以共用設施,分享資源。學校的運動場和圖書館不再是學生的專用區,同樣地,社區內的商場和青b的園林小徑,亦可以作為上課的地點。也有使用者強調學校的設計要有獨特的外觀,能彰顯學校的特色和個性,最富創意的一個例子,就是把學校設計成一棵大樹。有人提出在學校設置「太空閣」,增加同學對天文常識的興趣;或設置「水族館」,在魚池旁設綠化廊,讓同學透過觀察和親身的體驗,了解一些細小動植物的生長形態;更有人提議設置露天茶座或食堂,讓同學可以一面吃點小食,一面進行小組討論、上網或閱讀 ......等等。這些構思聽起來可能讓人覺得有點天馬行空,但其設計意念都表達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學習活動不應只局限於傳統的課室或特別室,而應在校園內外的每一個角落進行。

  我深信,只要學校的使用者(包括辦學團體、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能與建築師分享教學的理念和期望,並給予建築師足夠的空間,讓他們發揮創意,將教育意念融入設計之中,他們必然能為同學建出理想的校園。我很高興見到在這次校舍設計比賽中,大部分的參賽作品都能配合「教學活動跑出課室」的需要。有些建築師把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昆蟲蝴蝶融入校園的設計,讓學生透過觀察和親身的體驗,學習有關的課題;有些引入「空中花園」的概念,在課室外面設置露天的活動區,學生可在室內或室外,進行不同的活動;有些把課室分成一組組,設在校園的不同位置,每一組的課室都有不同的設施安排和佈置,以配合不同教學重點和主題。這些設計都為教師提供更大的空間,讓學生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活動。

  我認為,作為二十一世紀學校的建築師,在設計一所學校之前,他首先問的再不是要有多少個課室,每個課室有多大,而是了解學校的辦學宗旨是甚麼,採用甚麼教學方法,課程有甚麼特色等。事實上,本港不少具規模的私立及直資學校已經採用這種「使用者主導」的建校模式。公營學校亦要朝這方向發展,讓每所學校都有足夠的空間發展各自的特色,讓學校與學校,以至學校與社區之間,互相融和配合。

  「學校村」的發展,就是一個好例子。參加這次比賽的建築師不但需要為「一條龍」的中小學作出詳細的設計,更要把這埵X共六所中小學發展成學校村,提供規劃的藍圖。參賽的作品在共用資源、增強學校之間的聯繫、發展學校與社區的融合等方面,都提出了創新的意念和具體的方案。

  毫無疑問,今次的比賽,展開了校舍設計新的一頁,亦證明了只要我們願意衝破藩籬,潛在的創意就可以展現並得以充分發揮。在教學方面,我們同樣需要為學生鬆綁,為他們創造空間,讓他們充分發揮個別的潛能。

  展望未來,我們會繼續推行創新、靈活、多元化和以使用者為主導的校舍設計。我深信,教育工作者和建築師會更緊密合作,社會各界會更積極參與,政府部門與私人機構亦會互相配合,同心同德地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更多元化的理想校園。

  在此,我衷心恭賀各位得獎者,並感謝各位參賽者積極參與。你們付出了寶貴的心血和時間,為校舍設計帶來極豐富的新意念。你們的支持和參與,實在給予教育界無比的鼓舞。猶記得兩年前當我和建築師學會會長劉秀成教授談及舉辦一個校舍設計比賽時,我是充滿熱切的期盼。今天,我可以告訴大家,這次比賽的成果,實在令我喜出望外,也使我對「邁向多元化校園」的前路,更充滿信心和期望。

  最後,我要感謝建築師學會和教育署的同事,他們的工作熱誠和努力,令夢想成真。憑茬o股合作力量,我期望教育改革的連串夢想,都能夠一一實現!

  謝謝各位!

二○○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星期一)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