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敬羅家塾修復工程贏得國際文物保護獎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古物古蹟辦事處統籌的古建築修復工程,再度贏得國際殊榮。是次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二○○一年文物古蹟保護獎傑出項目獎為大埔頭村敬羅家塾,是繼二○○○年的滘西洲洪聖古廟及羅便臣道猶太教堂後,再次贏得此獎項。該組織的代表更專程來港主持今日(三月十七日)於敬羅家塾舉行的頒獎典禮。

出席是次頒獎禮的主禮嘉賓包括﹕民政事務局局長林煥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顧問魏理察博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二○○一年文物古蹟保護獎評審委員盧光裕、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梁世華、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龍炳頤教授、建築署署長鮑紹雄、大埔區議會及大埔鄉事委員會主席張學明、旅遊事務專員黎高穎怡、香港警務處副警務處長(行動)劉玉權、大埔民政事務專員呂建勳及大埔警區指揮官杜浩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顯示,去年亞太區共有十三個國家及地區的四十個項目提名競逐是次文物古蹟保護獎,經由一個來自世界多國的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園景設計師及文物保護專家組成的評審團評審後,共選出一個最卓越項目獎、兩個卓越項目獎、五個傑出項目獎及五個優異項目獎。

敬羅家塾修復工程獲得的傑出項目獎,主要是有關工程既能顯示出優秀的建築修復技術,亦為歷史建築經修復後可重投社區服務的佳模。該項工程在獲得社區參與及適當的文物修復規劃下進行,大膽地嘗試在回復這座歷史建築的原來面貌的同時,亦把部分於三十年代才增加的現代建築元素加以保留。

敬羅家塾位於大埔大埔頭村,是該區鄧族的宗祠及家塾,建築方面採傳統三進兩院式設計,其確實建造年份已無從稽考,據村民相傳,該宗祠是在明朝(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時期由第十三代鄧氏族人玄雲、梅溪及念峰所建, 以紀念其第十代先祖敬羅公。敬羅公更為村民尊稱為大埔頭鄧族流光堂第一代先祖。

敬羅家塾原作書室之用,就讀子弟一度多達四十人,以傳統「卜卜齋」教學,其左邊閣樓曾用作老師及未婚子弟宿舍。除作教學用途外,該宗祠亦是族人聚會和舉行傳統節慶活動的地方。

該宗祠於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一日列為法定古蹟。全面修復工程於一九九八年年底展開,二○○一年一月竣工。工程耗資約五百萬元,由政府資助,並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

古物古蹟辦事處於復修工程開始前邀得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來港為建築進行現狀詳細測繪,並為修復工程提供寶貴意見,經詳細研究及與村民磋商後,該辦事處決定把敬羅家塾回復清代(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建築樣式。這次工程除了把祠堂修葺外,還將建築物的現代物料拆除,以修復至清代的建築風格。此外,又進行建築改善工程,包括裝置電源和射燈,以便在晚間舉行活動,並改善廚房設備及重鋪前院空地等。

雖然修復工程主要是復原祠堂清代樣式,但亦保留建於一九三○年代較為精緻的部分,以供緬懷。例如宗祠中進正廳有一座雕刻精緻的神龕,是於一九三二年特地從廣州訂製的,供奉的先祖由元亮公至敬羅公,神主分六層安放供奉,古物古蹟辦事處邀請了英國的修復專家漢約翰來港為神龕進行修復工作,除進行全面的清潔外,還修補破損的部分,復原木刻的色彩和重鋪金箔,使神龕回復昔日光彩。

復修工程除了修葺破舊部分外,另一重要環節是將現代建築物料小心拆除,例如鑿去鼓台上的上海批盪,改以花崗石鋪築,但卻保留鼓台原有的紅粉石;又以傳統木製檐口板更換正面的三合土蝦公樑和檐口板;拆除正面的鐵窗,並以青磚修補牆身;拆卸天井兩側廂房的三合土天面,而重鋪傳統的金字瓦頂等。古物古蹟辦事處亦採納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的意見,拆除中進兩旁後加的閣樓,又為檔中重新加裝屏門及花架。

  敬羅家塾現開放予市民參觀,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逢星期二休息。前往參觀的人士可從九廣鐵路太和站步行約十分鐘即達,其他途經的公共巴士包括64K、70、73及73A。

二○○二年三月十七日(星期日)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