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政務司司長致辭全文

*********

  以下為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今(十月二十四日)日出席商業週刊第五屆CEO Forum時的致辭全文中文譯本:

主席、各位嘉賓︰

  多謝啟宗兄剛才的介紹。我今天能夠出席這個盛會,在商業周刊論壇發表演說,特別感到榮幸,因為商業週刊剛在三個月前刊登了一篇關於香港的文章,大字標題把香港形容為「一個窮途末路的城市」。自香港開埠以來,便曾見過這種怪現象:香港在蓄勢待發之時,往往已見到自己的「訃聞」。對於這些言論,我們早已見怪不見,而提出這些言論的人,結果總證明是過早斷言。香港在160年前割讓給英國時,就有人開始提出這種言論。當時英國傑出的外務大臣彭瑪斯頓勳爵曾斷言香港是個「不蕪之地」,「一定不能發展為貿易市場」。由此可見,政治和經濟預測向來都是棘手的課題。

  主席先生,聖經《傳道書》告訴我們︰萬物都有定時。不幸的是,現在大家都看到全球戰意甚濃。整個亞太區以至世界各地,正經歷困難時刻。

  這種逆境亦似曾相識。一九九七至九九年間,在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下,亞太區內大部分地區都曾渡過一段困難的時期,直到最近才初見復蘇曙光。那次金融風暴是我們多年來所面對的首場硬仗,考驗各地區的實力並促使我們作出檢討,重新部署。而區內經濟曾經歷一段迅速增長的日子,使我們看似戰無不勝,期待經濟持續向好。

  很多年輕人,上至三十歲出頭的一代,出生於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並漸漸視作理所當然。但較年長的一輩都知道,經濟循環的另一個極端就是經濟不景。儘管我們經常談及、期待已久的「亞太新紀元」姍姍來遲,使大家都急不及待,但我們不要忘記,畢竟今年才是新世紀的第一年,亞太地區的新氣象將隨時到臨。

  上周在上海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亞太經合)組織會議,21個成員聚首一堂,磋商如何解決當前的難關,這也許更具體顯示了本世紀的發展大勢。這再一次證明,亞太經合組織如何發揮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我們同坐一條船,理應同舟共濟,而這條船確實不容小覷:亞太經合組織21個會員合共約有25億人口;佔全球貿易44%;在一九九九年,各地區的生產總值合共達18兆美元。

  人往往在面對危難時,便會流露善惡本性。九月十一日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舉世震驚,不少人在事後處理掀起的波瀾中,都流露出美善的本性─這次事件定會令那些深信各國應共享和平,反對專權暴政和恐怖主義的人,同仇敵愾,更加堅守捍衛和平的信念。

  九一一事件也促使我們細心反思,作為個人、社會一分子,以至世界上的一員,一生所為何事。這事件提醒我們,必須和衷共濟,不應衝突對抗;必須互相分享,不應自私自利;必須寬大包容,不應短視褊狹。

  我們身處的地區,仍在奮力克服剛於四年前席捲而來的金融風暴的後遺症的同時,國際經濟放緩再加上九一一事件引發突如其來的影響,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我們需要果敢堅毅的領導,而上周末在上海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所達致的決議,正好振奮人心。

  我認為亞太地區無論在經濟、策略、防孺峈懋|方面,都正面臨自韓戰以來最嚴峻的考驗,而最大的考驗,就是經過過去四年的種種衝擊和挫敗後,如何去重新定位,共同進退地應付未來的挑戰。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問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影響深廣,遍及各個範疇,包括資訊科技、金融服務、營商和生產商品的地點,以至投資者所選的投資地區和項目。經濟全球一體化超越了地域上的限制,影響普及貧者富者。

  我來跟大家分享一則我最近聽到的故事。有一個打獵老手深入非洲的森林,來到一個村落,發現村民正在一塊塵土飛揚的空地上舉行某種祭祠儀式。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名身穿全套部族服裝的男子身上,他看來是在向天禱告,村民也虔誠地跟他一起祈求上蒼。獵人輕輕拍拍身旁一個村民的肩膀,問他說:「那人是否在求雨?」村民答道:「不,他是在祈求納斯達克指數上升。」

  未來幾個月,我們會密切留意納斯達克指數和其他多方面的發展。雖然無人能預測經濟會否持續下滑,但我們定會在這不明朗的時刻竭盡所能。有人認為我們的經濟在明年可望有顯著的復蘇跡象,也有人預測經濟會持續放緩一段更長的時間。

  不論孰對孰錯,領導者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要在短期保障所屬社群的福祉,我們亦須作好準備,迎接經濟復蘇。

  環顧亞太地區,機遇固然不少,但也不乏難題。對於日本政府決心解決根本的經濟問題,大家仍對其效果抱觀望態度。至於其他亞太經濟體系,大部分仍在艱苦經營,奮力從亞洲金融風暴復元過來;有些更備受最近全球經濟放緩和九一一事件的雙重打擊。

  不過,在亞洲金融風暴前已經存在並導致這場金融風暴的許多問題,現在已不復見。無論如何,在金融風暴後推出的改革,仍然必須逐一完成。那些從亞洲金融風暴中汲取教訓的,長遠來說,一定最能在經濟復蘇中得益。

  全球經濟一體化要求有更高的透明度,而不是把透明度降低;要求開放市場和有開明的思想;要求政府減少監控,對市場力量更具信心;要求有優良的公司管治,而資訊和新構思也可以自由流通。

  香港人都認同這些信念。我們一向信奉亞當.史密斯自由經濟的理論,但並不是盲從附和,而是發現他的理論對香港這個外向型的小規模經濟體系,切實可行,能夠鼓勵市民積極進取,盡展所長。我們認為政府的責任,是提供所需的硬件和軟件設施,鼓勵市民施展抱負。

  法治精神和司法獨立、公平競爭的環境、新聞自由,以及廉潔且問責性的公務員隊伍,是香港社會的四大支柱。至於我們的實體基礎設施,更是處處可見,大家一抵達國際機場,便可搭乘機場快線列車來到市中心,車程只需23分鐘,途中更可看到全球最繁忙的貨櫃碼頭。

  香港多年來所持守的經濟原則,正日漸為其他經濟體系接納,奉為金科玉律。香港屢獲美國傳統基金會和Cato Institute等機構列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不過,要保住這個地位已愈來愈不容易。多位以往提倡社會主義,甚或馬克斯主義的政治家和經濟學者,今日都已支持推行市場經濟。相信亞當.史密斯泉下有知,必定會感到欣慰。

  雖然有人對這種趨勢不以為然,我對他們的立場亦不敢苟同,但亦不應對他們提出的顧慮掉以輕心。身為公職人員,我們的使命是要竭盡全力,確保經濟全球一體化不會剝削貧者。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改善生活,若許可的話,應使貧者更加受惠。在這方面,我們應追隨沃爾芬遜(Jim Wolfensohn),而非蓋科(Gordon Gekko)一派的理論。假如促進經濟不能改善普羅大眾的生活質素,我們的努力又有何用?我這番話也是指所有較貧窮和落後國家的人民。經濟全球一體化應要惠及所有人,而並非單是富有的人。

  亞太地區經濟體系必須求同存異,努力促進共同的利益,那麼這個地區就可以為達到上述目標作出最大貢獻。我們應該通過正式和非正式會議,討論如何充分利用我們的優勢,尤其是身在亞太時區的優勢。區內的各個經濟體系,應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訂定互為補足的計劃。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組成更強大的地區合作伙伴,集中研究一些重要的課題,例如環保問題;發展一個強而有力的亞洲債務市場。發展這個債務市場,是我在香港政府上一個工作崗位任職時的構思,也是我心底的願望。

  本港方面,我們必須研究如何應付經濟全球一體化所帶來的需求。香港背靠中國內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擁有本身優越的條件。即使在目前困難的情況下,內地經濟持續增長和龐大的發展潛力,加上入世後可能帶來的商機,都足以令香港處於較一些鄰近國家優勝的有利位置。

  短期來說,區內國家必須適應中國的新角色,中國出口的商品不再限於較廉宜的貨物,先進產品也愈來愈多。如果相信競爭可以推動經濟發展,那麼這就應該是一個雙贏局面。我們的目標,容許我套用《華盛頓郵報》的一句話,就是要確保亞洲區發展為一個與商業網絡和諧而緊密地聯繫的龐大市場。

  香港本身亦須作出調整。我們未來的經濟策略,是不再過份倚賴物業市場,而會側重較能持續發展的服務業。這種經濟模式是建基於創新和科技,亦有賴我們與內地建立的聯繫。在調整期間,難免會經歷一些痛苦的考驗,我們正設法減輕這種痛苦。我們會同時設立經濟、基礎設施和政治的架構,以盡量發揮香港這項既有的優勢。

  我們正在新界興建的鐵路和其他運輸網絡,不但會改善新界區的交通和居民的生活,更會有助促進香港與發展迅速的華南地區的聯繫,加強香港的地理優勢。行政長官在十月十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到連接香港、深圳和廣州的快速鐵路方案,就是一個例子。

  香港不僅是與內地通商的其中一個地方(其實顯然可以說是與內地通商的樞紐中心),更是亞太地區的主要中心。香港設有約3 000間機構的亞太區總辦事處,遠較區內任何一個城市為多。我們必須繼續發揮這項優勢,這也是促使我們去年決定成立投資推廣署的一個原因。事實上,我們確實擁有天時地利的優越條件。據我所知,一項在區內對德國機構進行的研究,一兩天前發表報告,指出在這些機構當中,有三分之二認為他們與中國營商,必定要借助香港的有利位置。儘管如此,我們仍要加把勁,進行推廣工作,讓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認識我們的優勢。

  我知道有些人現在指茖銗L地方說:香港的樞紐地位正受到威脅,而上海是他們最常提到的城市。我要先在此表明,上海所締造的每一項佳績,都令我擊節讚賞。

  香港一直對上海作出大量投資,直至一九九九年,香港在上海進行的投資,佔上海累積外來投資的42%。由此可見,香港是上海的最大外來投資者。

  我亦同意某些獨立的學術研究結果。大體而言,研究結果顯示,上海的優勢是在內地自然具有的影響力;而香港則可繼續發揮推動作用,擔當範圍更廣的亞太地區及華南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的樞紐。至於那些業務範圍遍及漢城以至悉尼及南亞的人士,仍會繼續以香港為基地。

  恩萊特教授、顧問司各特先生和香港貿易發展局首席經濟司梁海國先生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都有詳細論述這些要點。

  恩萊特教授和司各特先生的研究報告提到一項向亞太區內8 000多家跨國公司進行為期兩年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是這些公司設立亞太區總部和服務業公司建立基地的首選地方。研究結論更指這些公司的選擇「不足為奇」。

  貿易發展局的研究發現,香港與上海兩地在許多方面都可以互相輔足。該項研究也再一次確認香港在國際上是舉世知名的國際城市,並且正逐步發展為世界級大都會。

  研究又指出,上海是支援工業研究和發展的強大工業基地,而香港則長於把新科技商品化。

  研究提到的另一個重點是:「香港的首要角色,是作為亞太區的金融中心;第二個角色,是作為外資流入內地的渠道。至於上海的主要角色,則是負責調撥國內資金,推動內地的經濟改革。」

  此外,正如上海市長所用的比喻,我們這兩個城市猶如飛機的雙引擎,推動強大的中國經濟發展。要維持這種優勢互補的角色,香港必須全力以赴,繼續發揮應有的功能。我深信香港必定能夠做到。

  在總結這個論點時,我想指出,我很同意前美國駐上海總領事,現任華盛頓州中國關係委員會主管Joe Borich在上星期發表的一番話。他說,日後在國際競爭中賴以成功的因素,硬件會是次要,而更重要的,是低稅率、穩健可靠的金融機構、通訊自由、政府不干預、司法獨立公正等制度。投資者如要在中國物色具備這些特質的營商環境,正如Borich所說︰「香港依然是明智之選」。

  本港經濟繼續轉型,由以製造業為主轉為以服務業為主。這個過程涉及價值鏈中多種不同的經濟活動,亦需要政府的參與。舉例來說,我們的城市規劃委員會已批准改變土地用途,使工廠區轉變為「知識專區」,可用來發展社區學校、互聯網咖啡店、書店、圖書館及資訊科技站等等。

  設立「知識專區」既有助政府落實引導市民終身學習的承諾,也可提供現成的辦公地方,方便外國公司在香港設立辦事處。我們更可進一步仿效世界各地許多較舊的工業區,把舊建築和閣樓改建為優質的辦公室、展覽場地和住宅。這顯示香港的機遇處處可覓。

  從我們的角度看來,我認為香港人實在沒有理由被任何地區的競爭對手嚇倒。由於歷史上的地理政治因素,加上缺乏天然資源,香港向來都須要快過競爭對手,才可以酐蚖漭。我們總能在逆境開拓成功之路,善於競爭是我們的字號。

  我有信心,只要善用科技,再憑茈輕鋮犰釭漸D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再加上掌握入世所帶來的商機,本港市民一定會繼續展露實力,與全球其他地區作出競爭。

  香港市民清楚知道,自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起奉行的一國兩制構思,可以繼續讓他們靈活自由營商。香港在內地和亞太區享有獨特地位,加上多年來在世界市場上長袖善舞,意味茼足馬洲國際都會的宏大目標指日可待。

  多謝各位。

二○○一年十月二十四日(星期三)

56K/ 寬頻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