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寄給朋友政府主網頁

政務司司長致辭全文

*********

  以下為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今日(八月二十九日)下午出席香港歷史博物館暨「香港故事」常設展開幕典禮時的致辭全文:

張文彬局長、張信剛教授、龍炳頤教授、各位來賓:

我今天出席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的開幕典禮,感到非常榮幸。

一直以來,很多人誤以為香港祇有百多年的歷史,談不上有甚麼文化遺產,自然生態環境也無甚可觀。香港是否就如一些人所說,既是「經濟綠州」,又是「文化沙漠」呢?考古學家證實早在六千年前,我們現在身處的蕞爾小島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至於地貌的形成,更可追溯至四億年前。香港雖然只是彈丸之地,但樹木及禽鳥品種之繁多,令人歎為觀止,而傳統民俗文化亦堪稱多采多姿、源遠流長。這些都是我們彌足珍貴的自然及文化遺產,值得珍惜和保存。

從開埠至今的百多年間,香港從一個寂寂無名的漁港,蛻變為舉世知名的大都會和國際金融中心,這是幾代的香港人胼手胝足、努力耕耘的成果。當中經歷過戰爭、暴亂、天災,也面對過不景氣、不明朗的日子,但香港人憑著靈活進取的頭腦和頑強的適應力,一次又一次渡過難關,終於締造了經濟奇蹟,而回歸祖國更為香港的歷史譜寫了新的章節。

由此可見,香港擁有不平凡的歷史,值得市民和遊客細意欣賞和認識。可惜我們以往缺乏規模龐大、設計新穎的常設展覽,未能向大家展示這個國際都會背後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今天開幕的「香港故事」常設展,正好填補了這片空白。

「香港故事」展覽耗資二億港元,籌劃和製作歷時六載,利用多元化的表達手法,演繹香港自四億年前至一九九七年回歸期間的自然環境、民俗文化和歷史蛻變,向參觀者展示香港昔日的生活面貌和發展經過。這個常設展,可以說是歷史博物館幾十年來點滴蒐集、整理、修葺及研究工作的總結,亦反映了博物館的嚴謹製作和專業水平。

眾所周知,香港經濟發展向來成就驕人,相對而言,文化發展顯然較為遜色。要在廿一世紀維持競爭力,香港的整體文化素質亟待提高。行政長官去年成立了以張信剛教授為主席的文化委員會,就文化政策及資源分配的優先次序向政府提出建議,以期把香港建設為文化都會。

為了善加保存文物、提高文化認知及培養品德情趣,政府從九十年代中葉開始投放大量資源,興建新博物館。現在,香港已擁有不同主題的博物館,而且都廣受歡迎。單是過去一年,博物館的總入場人次超過三百萬,創下歷來最高紀錄。由此可見,博物館已逐漸成為學生課堂以外的重要學習場所,也是市民消閒的好去處,這是令人鼓舞的現象。

除了參觀人數日益增加之外,香港舉辦文化展覽的種類也漸趨多元化。近年來,我們舉辦過多個介紹中國歷史文化的大型展覽,以促進市民對祖國傳統歷史和文化藝術的認識,另一方面,又銳意發揮中西文化交匯點的角色,引進外國的文化藝術展覽,以開拓港人的國際視野。「香港故事」展覽揭幕,是香港人認識本地文化遺產、追尋集體記憶的好機會。對外地遊客來說,展覽有助向外推廣香港獨特的歷史文化,發揮了文化大使的作用。

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故事」常設展覽在籌備過程中,得到無數本港、內地及海外機構及市民、專家和顧問的熱心支持,他們或給予寶貴意見,或捐贈文物展品,集腋成裘,使展覽終能順利揭幕,我謹代表博物館的全體人員,致以衷心的謝意。

今天的開幕禮有幸得到國家文物局張文彬局長親臨支持,並有超過五十位內地文博界的精英來港出席,我代表特區政府向他們致以熱烈歡迎,並希望他們對博物館的服務多提意見。

要全面提升社會對文化的重視和欣賞水平,無疑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不但投資大、時間長,而且回報難以量化。要辦好推廣文化的工作,必須兼備熱情、耐心和誠意,就如韓愈所說:「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我藉今天的機會,對香港所有投身文化事業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敬佩。

最後,我誠意邀請大家穿梭四億年時空,細味香港的歷史文化變遷。多謝各位。

二○○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星期三)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