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財政司司長演辭

*******

  以下為財政司司長曾蔭權今(十一月二十三日)晚出席康戈Y亞大學香港育才基金籌款晚宴上的演辭全文:

Dr Frederick Lowy、葉樹林博士、各位康戈Y亞大學校友、各位嘉賓︰

  我很高興今天晚上能夠出席這個極具意義的聚會,今天是美國人的感恩節,幸好加拿大人早在十月第二個星期一便慶祝感恩節,否則今晚大部份人都會留在家堙A和家人共享美味的烤火〝M配菜。

  我要對專誠自太平洋彼岸遠道而來的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祝您們在本港行程愉快,收穫豐富。

  多年前,一位美國著名詩人和文評家(Mark Van Doren)說過,人隨著經驗閱歷的增長,會更能善用其經年累月積累而來的知識,使之發揮更大的威力。在今日的知識型經濟中,這段話更能突顯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於我們尤為受用。

  香港的前途,繫於我們的年輕人能否學以致用,能否將他們在本地大學或如康戈Y亞等海外學府的所學所得,用於建設社會,推動香港成為亞洲的世界級都市。我得藉此機會感謝康戈Y亞大學香港育才基金,為栽培香港學生,到康戈Y亞大學攻讀所作的貢獻。基金成立不久,便提供了兩個獎學金名額,保送本港學生到康戈Y亞大學升學,名額並會在來年有所增加。

  希望各位容許我選擇一個對香港來說,與教育同等重要的課題 - 房屋,市民的安身之所,作為我今晚的講題。這無疑是個非常熱門、對我們經濟十分重要的課題。

  本月初,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表經濟自由指數,香港再度蟬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能夠連續七年獲此殊榮,我們深感自豪。

  在商業領域內,特區政府一向奉行不干預的原則,我們相信,商界能夠以其敏銳的觸覺,作出最明智的商業決定。政府的角色,是致力提供穩定的營商環境。這種理念思維,貫穿了我和歷任財政司過去三十年所制定的財政預算案演詞。法治、開放市場、低稅率、公平競爭和穩定明確的投資環境,都是我們牢記熟讀的信條。

  經濟周期有自己的常規和節奏,政府從不插手,我們一直堅持把政府開支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的20%以下,這個水平較其他已發展或發展中經濟體系為低,足以反映我們能夠成功堅守這信條。

  在政府責無旁貸的政策範疇中,例如衛生、教育及房屋等方面,我們都盡力確保政府的介入是經過審慎研究,並在極高透明度下進行,和有其可預見性。

  不過,政府奉行上述信條的決心最近備受質疑。問題的癥結,在於外界以為我們就土地供應發出了混淆的訊息,對市場可能構成不良影響。我想藉此機會,徹底消除這個錯覺。

  先談土地供應的問題。像香港這樣人煙稠密的大都會,土地資源尤其緊絀,我們必須珍惜運用,因此,我們在制訂新的策略性地區發展規劃、擬定現有發展區附近的填海計劃、舊區重建,以至改變土地用途前,都必定廣泛諮詢市民的意見。

  這些諮詢工作是必要的,因為我們相信隨著本港經濟的發展,對不同類型的土地發展需求時有變化;我們必須確保土地供應能夠配合經濟發展,並為投資者營造明確的經營環境。

  在形容土地供應的時候,我們間中會用上「穩定」這個字眼,來描述我們所希望營造和維持的經濟氣候。這個字眼給我們招致了不少批評,有人指我們意欲遏止價格水平上升,也有人指我們故意使資產價值下跌,甚或為物業市場托市,這些指控全都不盡不實。

  讓我直截了當地說,我們不是要壓價,不是想托市,更不是想為物業投資的回報設定上限。我們的目標明確,就是要防止不久前物業市場那種不健康的波動再次重現,僅此而已。

  我們明白,投資者在投資商業或住宅物業時,在承擔風險之餘,都期望獲取回報。我們會致力維持穩定而充裕的土地供應,滿足我們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會盡量以高透明度的方式行事,確保市場上的公平參與。

  在住宅物業市場方面,對包括我的家庭在內的一般家庭而言,,置業可以說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我們都希望所購置的居所長遠來說是保值的投資,並作為一項有價值的資產傳給子女。我們在制訂房屋政策時,必會顧及市民這方面的意欲。

  由我擔任主席的一個委員會,已為未來十年的房屋土地供應釐定了穩定的計劃,這個計劃經過了審慎的評估,確保供應量符合香港不斷增長及轉變的人口而可能出現的需求,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做的事。不過,我們不是 - 我重複我們不是 - 在訂定任何目標,我們會視乎市場情況及當時實際需求推出土地。我們必須確保我們能夠應付市場可能出現的需求,以及發展商在自行回應這種需求時所需的土地。

  我們在制訂開發住宅用地的政策時,旨在配合私人市場的產量,持續發展具備公用設施的用地。我們盡可能在全港各區平均開發土地。為鼓勵競爭,在不擾亂城市規劃次序的情況下,我們會避免開發只有大型地產商才有能力發展的大面積住宅用地。

  我們把這些相等於五年開發量的土地的名單公布,定期透過拍賣或投標的方式,把小部分的土地出售,為市場訂立可靠的基準。我們把其餘大部分的土地撥入儲備,只在發展商提出申請,並願意付出合理且反映當時市價的按金時才推出發售。換句話說,市場情況決定政府會推出發售的住宅用地數量,賣地收入不過是次要的考慮。

  由此可見,政府絕對沒有強制發展商達到指定的房屋產量目標,也沒有讓大量土地流入市場。較早前有關政府計劃未來八年要有730,000住宅物業單位落成的言論,正正是完全忽略了這關鍵的一點。我們不會訂定建屋生產目標,我們手頭上也沒有足夠的已平整土地,以供應未來長達八年的發展所需。我們要為未來規劃,我們有的是長遠的土地平整計劃,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讓發展商和投資者安心,讓他們知道我們會有充足的土地在市場有需求時推出,發展商的計劃不會因缺乏土地而停產,而有關資料亦已列於清晰的名單上。

  另外,最近市面上出現了一些莫名奇妙的言論,說我們會把大量公營房屋於市場上出售,我們絕不會這樣做。事實上,這些言論似乎將落成樓宇及實際或擬出售的樓宇混為一談。請容我澄清,房屋委員會為免對市場造成任何負面影響,已決定將出售本身的房屋計劃分期推行,並把一些本擬出售的房屋轉作出租單位。因此,由現在至2003/04年度,實際可供出售的居者有其屋計劃新建單位,每年不會超過20,000個。至於房屋協會方面,其出售資助單位的計劃規模更小得多,未來三年,房協每年出售這類單位的數目不會超過2,000個,有時甚至不會有單位出售。

  另一方面,以往公營和私人機構新建單位的數目,比率約為60%和40%。但理想來說,像香港這樣的開放經濟體系,私人機構建屋的數量應該增加,而公營房屋則應相應減少。這種情況過去不曾出現,是因為一直以來由移民引致的人口流動以及土地供應量的關係,使到住屋需求有很大的波動。

  今時今日,移民的情況和土地供應量兩者都總算穩定下來,私營機構應可承擔較大的建屋比重。事實上,我們已表明會提供更多貸款,代替直接供應公營房屋單位,房屋委員會亦已同意由2003/04年度起,按比例減建居者有其屋單位。

  房屋委員會和房屋協會過去數年貸款數目的增加,為這政策取向提供了清晰的佐證。在所有自置居所貸款計劃下的貸款申請人之中,逾半數將貸款用於購買二手居屋物業。由於他們大多是現有的公屋租戶,因此每項貸款均會帶來三方面的好處 -

* 借款人須交回租住的公屋單位,好讓其能夠立即分配予在輪候名單中有需要的家庭;

* 借款人購得稱心的物業,欣然由租客變為業主;

* 賣家可隨自己喜好在市場另覓新居,他們通常會變成私人物業市場的買家。

因此,計劃為房地產市場和置業者帶來正面的連鎖反應。

  以上這番話,絕不意味政府將削減對真正有需要的低收入家庭的援助。對於那些沒有能力負擔市場上覓得安居之所的人士,我們會繼續為他們提供住屋。我們會繼續致力縮短輪候公屋的隊伍和時間。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把輪候公屋的家庭,由1996年時的150,000個,減至今天的107,000個,預計輪候時間最遲會在2003年年底縮短至三年。

  我想談一談房委會的租者置其屋計劃。租置計劃是根據長遠房屋策略而制定的,目的是為房委會公屋租戶提供一道置業階梯。這個計劃自實施至今非常成功。在已發售的公屋單位中,已有超過七成的租戶把握機會躋身業主行列。我們會繼續推展這項計劃,讓合資格人士受惠。

  事實上,今天獲分配公屋單位的人士,日後都有機會成為單位的業主。平心而論,與其讓租戶當一生的租客,倒不如幫助他們購買現居單位。這無論從整體社會層面,以至經濟和財政角度而言,都更可取和合理。

  經過一段時間後,購買租置計劃單位的人士便可以像購買居屋的人士一樣,在公開市場把單位出租或出售。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正如貸款計劃一樣,其效果絕對是正面的。

  以前居住在租住公屋而無法置業的家庭,在獲得鼓勵和幫助下,已能夠擁有自己的居所,進一步改善居住環境。從社會角度來說,我們透過售賣租住公屋把公屋私有化,為市民帶來選擇的自由。以經濟角度而言,我們給資助租住單位賦予了實在的資產值,為低價物業市場注入了新的動力。

  我想在此重申,正如行政長官所言,我們的政策是繼續透過興建居住單位或以貸款形式,每年為有住屋需要的人士,提供50,000個房屋資助機會。我們的大方向是強化私人物業市場在房屋供應上的角色,以充分發揮和利用其專長、資源及經驗。我們房屋策略的成功,有賴私人機構的緊密配合。我相信這將繼續是我們的成功之道。

  各位嘉賓,我希望各位在好好享用今天晚上的美食之餘,能夠共襄善舉,為康戈Y亞大學香港育才基金籌款盡一分力。我祝願各位前途光明,並期望更多康戈Y亞大學的畢業生能夠學成歸來,建設更美好的香港。

  謝謝。

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