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給香港的信」--庫務局局長俞宗怡

****************

  以下為庫務局局長俞宗怡今日(星期日)在香港電台誦讀的「給香港的信」全文(中文譯本):

  各位聽眾,相信您們大都已歡愉地與摯愛親朋慶祝千禧年的來臨。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些日子,我們不其然會掛念那些身處外地、未能一起共渡佳節的親友。

  幸運的話,我們很快會再見到這些親友。這些離開香港到外地發展的人回來時,我敢說,他們全都會絮絮不休地抱怨外國稅重。

  您們自會不時點頭,表示同情。但是否領悟到箇中信息?因為我們都以為在香港享受到的低稅率,是理所當然的。例如少於百分之四十的工作人口須繳納薪俸稅,只有約1萬人需按薪俸稅的最高稅率15%納稅。商業機構所繳納的利得稅率是16%,而且只是在港所得盈利需徵稅。

  此外,香港沒有資本增值稅,沒有徵收商品銷售稅或增值稅,以及只在數項商品徵收稅項。

  香港能夠維持一個稅率極低的稅制,最重要的原因,是香港一直以來都以審慎理財的原則管理公共財政。歷任財政司司長都確保香港做到量入為出,他們一直嚴格控制政府開支的增長,確保政府開支的增幅不會超過經濟增長速度。

  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現時並由《基本法》明文規定。因此,我們根據這份憲制性文件,有責任維持財政穩健,並沿用過去的優良理財之道。本港在去年已有財政赤字,預計今年和明年也會有赤字。不論是為蚍i行《基本法》,還是堅守審慎理財的原則,我們都有必要在短期內使財政狀況回復平衡。此外,恢復財政平衡將有助確保財政儲備維持在足以捍懂鉹葵漱竷迭A一九九八年的事件已證明財政儲備的重要。

  除了審慎理財,我們能夠維持低稅制亦有賴另外兩個因素。

  其中一個因素是很多政府服務的財政安排,都堅持以「用者自付」為原則。

  有些服務要求用者支付全部費用。例如護照申請人就會支付一切所需費用,理由是我們認為由一般納稅人資助這些服務的提供並不公平。另有一些情況,服務使用者只須支付部分成本。例子是醫護服務。求診者只付些微費用,其餘成本由一般納稅人支付,理由是社會有責任照顧病患者;同時,任何人不應因為所需費用而不能獲得基本的醫療服務。

  過往,政府通常每年都會按成本增幅,提高服務的收費。不過,由於經濟不景氣,幾乎所有收費均已凍結兩年。而由於立法會又已拒絕批准政府提高收費,水費和排污費已五年來未有增加。

  於是,期間所增加的成本,由一般納稅人承擔。這個情況將持續,直至這些收費得以調高。

  近年另一個支持本港財政的重要因素,是來自土地及物業交易的大額收入。但隨著物業價格趨於穩定,未來將不會再出現這類大額的收益。

  問題也就開始形成。基於憲制、經濟、財政和金融理由,我們需要維持公共財政穩健。此外,還有其他可能影響收入基礎的事情。

  非法賭博及在互聯網進行的賭博,均威脅到我們從博彩稅所得的收入。

  電子商貿日漸普及,會廣泛影響世界各地政府評估及徵收與商業有關稅收的能力。這個影響對香港尤甚,因為我們的稅制,是只向香港所得盈利徵稅。

  由於股票市場交易全球化加速,我們需要研究,向股票買賣徵收的印花稅,能否維持現有水平,以及即使得以維持這個水平,又會否妨礙香港市場進一步發展。

  隨著經濟轉型,我們的收入基礎亦難免要進行類似的重整。

  與此同時,市民大眾也期望有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這不難理解。人口老化勢必加重醫護和福利服務的負擔;處理環境污染問題花費鉅大。我們需要在一個逐漸收縮的收入基礎上,尋求方法,應付這些新增的開支需要。

  因此,我們當會善用稅收,確保合乎經濟原則。現已展開的資源增值計劃,相信至二零零二至零三年度可節省合共50億元。這項計劃表明我們決意做到公帑用得其所、物有所值。

  有些人批評資源增值計劃的目標訂得過低。但現實情況是:我們的開支有三分之二是支付員工薪酬,其餘大部份是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財政上的援助。

  當需要考慮減低員工開支時,無論是縮減人手,抑是降低薪酬,公營機構可以調動的空間顯然較私人機構為少。任何改革方案,都必須得到管理階層、員工、政界人士和市民的支持。

  舉例來說,政府為新入職員工作出新的和較低的起點薪酬方案,是為確保公營機構薪酬待遇與私人機構的看齊。但有關的建議在星期初被立法會否決。我們希望在處理政府開支時,大家都能對共同承擔多一點認同。

  雖然遇到一些困難,但我們會繼續進行改革,控制政府開支增長,令增長速度達至與我們的經濟可以承擔的水平。

  縱使如此,我們仍然需要有足夠收入,支付提供服務的費用,以及確保財政儲備保持適當水平。在確保收入方面,有幾個問題要考慮,這是香港整體社會在新紀元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我們在釐定政府的各項收費時,必須重新落實用者自付的原則。

  (二)在未來數年,我們需要處理重整收入基礎所帶來的影響,因為重整收入基礎可能會改變我們從固有收入來源的收益。

  (三)我們並須考慮我們的稅基是否過窄,需要擴闊。

  我們採取行動,應付這些挑戰時,必須審慎考慮重新分配整體稅務負擔,對商界和納稅人可能造成的影響。大家更不能忘記,本港奉行的低稅率及簡單而明確的稅制,是吸引商人在香港設立或擴充業務的主要因素。

  任何改革,必須取得社會大眾的共識。

  所以下次聽到外地親友埋怨外國稅重時,儘管點頭以表同情,但也請體諒那些政府的苦處。既要滿足市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又要公平合理地徵稅以保持收支平衡,談何容易。

  香港面臨的,正是同一考驗。如何應變,將影響財政司司長今年、以至未來每一年的財政預算案。

二○○○年一月十六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