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為今日(星期三)立法會會議上程介南議員的提問及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蕭炯柱的答覆:
問題:
據報,內地有關部門將廣東省境內百分之六十三的地區列為酸雨控制區;同時,根據內地的測試結果,酸雨佔珠江三角洲地區總雨量超過百分之五十。換言之,在每一百場雨水中,超過五十場是酸雨。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是否知悉本港是否已被列入酸雨控制區的範圍,以及過往三年,本港每季的酸雨率為何;
(二) 有否研究本港出現酸雨的主要成因,以及引至酸雨頻率增加的原因;及
(三) 有何計劃及措施解決酸雨問題?
答覆:
主席:
(一) 雨水的酸度是以酸鹼值的數字來表達。酸性水的酸鹼值會少於7而鹼性水的酸鹼值則大於7。由於自然界的現象,例如火山活動等等,引致大氣中含有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故天然雨水本身略帶酸性,而酸鹼值大概為5.6。當雨水的酸鹼值低過5.6時,便會被視為酸雨。由於發電及各類使用燃料的燃燒活動會排放廢氣,所以通常在人口密集的地區,雨水的酸度通常較高,而酸鹼值一般介乎4.5至5.6之間。國際間慣常報告酸雨的方法是以雨水的全年平均酸度為主。本港雨水的平均酸度在一九九六年及一九九七年兩年的酸鹼值都是4.7,一九九八年的酸鹼值是4.3,而一九九九年首季的酸鹼值是5.0。我已將過往三年每季香港所收集得雨水的平均酸鹼度詳列於附表內。
(二) 形成酸雨的化學物主要是二氧化硫,而小部分是氮氧化物。這些化學物的排放源頭來自發電廠、工業活動以及機動車輛、船隻和飛機等。雨水的形成,往往涉及在大氣中飄遊數百甚至數千公里範圍的水蒸氣。因此,香港雨水的酸性,會受廣泛鄰近地區內各種人類活動所影響。香港出現的酸雨現象,與香港和內地的經濟活動,如發電、工廠排放、車輛活動等發展情況有直接關係。
(三) 消除雨水酸性的主要方法是減低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在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年期間,香港採取了各項措施,減低該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例如禁用含硫量高的燃料,使用天然氣發電,以及在原有的燃煤發電機組裝設除硫系統和低氮氧化物等等技術。隨著採取這些措施,二氧化硫的總排放量由一九九二年的十七萬五千公噸減少至一九九七年的八萬零五百公噸,減幅為百分之五十四;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則由一九九二年的二十二萬一千公噸減少至一九九七年的十二萬三千公噸,減幅為百分之四十四。
特區政府與廣東方面也正聯手展開一項研究,探討珠江三角洲地區空氣污染的源頭,而酸雨是其中一個研究課題。我們希望制定聯合計劃,以有效管制和減少區域性空氣污染的問題。這亦將有助減低香港雨水的酸度。
完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
|